朱文借边边栏解析:汉印与三国印中文字点画巧作边栏的妙处?

时间:2025-07-04作者:admin分类:广告与营销视觉浏览:9评论:0

印谱印人印讯

朱文借边边栏解析:汉印与三国印中文字点画巧作边栏的妙处?

点击蓝色字体进行关注,关注对象为:篆刻微刻,可免费领取80G名家印谱,还能领取篆刻教程以及篆书教学视频。

朱文借边边栏

有一些朱文印,其边栏粗看时好像完美无缺,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边栏似有非有、似断非连,并且印文文字的某些点画重压在边栏的位置上,这些点画既是印章边栏的一部分,也是文字结体的一部分,这便是朱文借边边栏。

汉印“李翕印信”(图四),“信”字左部的撇画被做成了边栏,边栏的完整性得以保持,印文“信”字并未让人觉得缺少什么,整体天衣无缝,别具意趣 。三国印“吴云私印”(图五),“私”字左部的撇画向下延伸,起到了边栏的作用,“印”字下部的横向笔画同样起到了边栏的作用 。

把文字的某些点画用作边栏时,要注重合理、合度、自然、妥帖,不能矫揉造作。朱文借边能够上下做借边处理,也能够一面借边,或者三面借边,甚至四面都可借边。因为借边边栏的印章别具一格,韵味深远,所以长期以来深受印人的喜爱。他们常常借题发挥,巧妙运用,让印章更趋艺术化,更有意境与品位。

齐白石的“甑屋”一印(图六),“屋”字左撇稍有倾斜,竖画刻好后,起笔粗壮,收笔尖细,线条遒劲秀丽,格调与整体协调一致。同时,它还兼作边栏,一举两得,十分恰当,极为新颖独特。

刻制朱文借边边栏这类印章,边栏与文字的点画需配合默契,边栏与文字的点画要相辅相成,线条的伸展要顾盼呼应,线条的挪让要顾盼呼应,线条的伸展、挪让要自然生趣。好的借边,应是巧妙精到的“天然”借边,好的借边,应是清丽雅致的“天然”借边。

朱文长方形边栏

朱文长方形边栏在印章里极为常见,属于长方形这个类别,然而印章的形式多种多样,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面貌 。

先秦印“后问生”(图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粗壮宽阔的边栏 。边栏由两长两短四条边组成夹角 ,突出了方正峻利的特点 。印章的四条边栏并非千篇一律 ,而是从粗到细 ,变化微妙 。此印应属于细朱文粗边式长方形边栏 。

汉印“大郑布”(图二)的边栏面目与上印完全相反,是长方形细边边栏,其印文点画的线条和边栏粗细基本一样,细劲飘逸且伸展自如,印文上下两字笔画少对应呈虚状,中间密而实,这为边栏的补充与调节留出了很多余地和空间,印文都顶到了边栏,某些印文点画还被当作边栏使用,所以此印属于借边式长方形边栏。

又如元押印“清河郡”,呈现出长方形边栏的形式,其四角方圆相对,且四角各有不同 。

长方形边栏通常以瘦长、挺拔、端庄作为主体风格,它以纵向竖式取势,就好像一块巍巍丰碑,大方、稳重且气势丰满地呈现在你眼前。这种形式的印章一般用作书画作品的起首章,以及书画条幅形式作品的“腰章”,其目的是调节作品的平衡,或者对作品进行点缀美化,意图增添作品的内涵与意境 。

长方形边栏还可刻成横式的,其气息与韵味别具一格。

设计构思长方形边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要因具体的环境而有所不同,也要因文章的内容而有所差异,它可以制作成粗边式,也可以制作成瓦当式,还可以制作成封泥式,或者是借边式、逼边式、饰灵式、花纹式等等 。

“豆花衬里草虫啼”这方印(图四)是丁敬所刻,印文双行分列,印章形状虽宽阔了不少但还是长方形形式。有意思的是,两行印文之间有一条“白路”,印文左右与边栏之间也分别有一条“白路”,如此强化了纵势,让印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方印用切刀所刻,转折方峻,斩钉截铁,与边栏呼应协调。

长方形边栏方寸虽小,然变化无穷,独具艺术魅力。

朱文圆形边栏

朱文圆形边栏有多种样式,包括正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扁圆形等。刻制的圆形边栏有不同形态,可粗,可细,可残破,可呈钱币式,可呈封泥式等。

先秦印“昌”(图五),其圆形边栏宽阔粗壮,印文依圆势布白,“昌”字上方两竖左右均向里带一点儿弧度,与下部连接,全印因此“活”了起来,洋溢着典雅的气息 。

汉印“临茁右尉”(图六),朱文边栏呈现出残破的状态,时而断开,时而相连,隐隐约约,似有若无。印文的点画没有进行任何退缩与避让,被圆形边栏截切的地方,依旧自然地截去,使得笔画线条有长有短,然而却不会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它仍然是一方古朴且有趣味、潇洒且有品位的古印。

由此我们能够体悟到,边栏在印章上并非孤立存在,它和印文有着紧密的关联,起到协调作用,边是为文所用,文依据边来设置,边与文相互呼应,边因文而美观,两者相互辅助、相互成就。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印文终究是印章的重点与核心,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边栏的艺术走向应服从印文的需求,至少边栏的审美艺术定位要和印文的审美定位处于同一层面上。

又如文彭的圆形印“停云”(图七),其边栏线条细劲挺拔,印文线条同样细劲挺拔,且二者粗细较为一致 。它的精彩之处还体现在边栏与印文的点画有五个连接点 。上下两个连接处的边栏,左边和右边都做了残缺处理 ,呈现出上下呼应的态势 ,十分独特生动 。圆形印独特的边栏艺术是其他印章无法企及的 。

印人韩登安进行了创作,他在圆形朱文细边边栏内,用同样粗细的线条刻了一首毛泽东的诗《冬云》,这首诗有56字之多(图八)。其内部印文方圆相参,疏密有致,被正圆形边栏所包藏。它犹如一面明镜,又似一轮圆月,折射着高古而又淡雅的光芒 。

有些圆形边栏,印石本身呈圆状。有的圆形印,是用方形印石刻制而成,在勾画圆形边栏以及截去四角时,要做到屈伸自如,保持圆弧畅通且保证质量。

朱文无边栏印章

有一种朱文印章,它不设任何边栏。若称其为“无边边栏”,显然不符合道理。所以只能算做朱文无边栏印章。这种无边栏印章是篆刻艺术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虽然没有边栏,但是整个印文仍处于一个无形的边栏之中。实际上,在设计印章时是在一个有形的边栏内构思布白的,只是在刻制时没有把它刻出来罢了。

汉印“大利石卿召”(图一)采用长方形形式,印的四周都没有设置任何边栏,看上去仍然是长方形特有的体势,端庄且朴质,不会觉得有什么缺陷和遗憾。

三国印“李逸印信”(图二)是朱文方形印,看不到特意设置的边栏,四个印文在一个无形的、四角呈圆状的方形内布白刻制,周边的横画与竖画被有意识强化,强化后起到了边栏作用,让印章显得典雅朴茂,又充满意趣。

在相关资料与印谱里,无边栏印章在古玺中很常见,在汉印中也很常见,在一些特殊形式的印章中存在,在近现代印人的作品中也存在,并且有不少优秀且动人的无边栏印章佳作 。

“遒侯骑马”是汉烙马印,其取势方正率意,结字宽绰疏朗,气势凌厉,别具一格 。(图三)

近代印人赵懿有一印名为“豪气未除”(图四),这方印以疏朗为特点,并且采用了方折的形式,它与无形的边栏恰好相互契合,印章左右上下周边的笔画都起到了边栏的作用,用切刀刻制留下的刀痕以及金石气息又给印章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此印看上去好像有边,实际上却没有边,似有似无,实在令人称奇 。

综合上述,对于无边栏印章,其文字的揖让需匠心经营,其文字的呼应需匠心经营,其文字的方圆需匠心经营,要灵活应用,使视觉效果定格在聚而不散、似边非边的最佳处,让其充满豪爽朴实的艺术说服力。刻制时,可将印文靠外的点画线条拉长,可将印文靠外的点画线条加粗,以此起到边栏的作用。这种隐隐约约的效果正是篆刻艺术的悬念与魅力,要切忌布白松散,要切忌线条疲软,要切忌缺乏生气。

朱文“亚”字形边栏

在古代和现代的篆刻艺术领域中,存在一类印章,这类印章的边栏来源于古代文字的“亚”字,所以把它称作“亚”字形边栏。

钟鼎上有“亚”字形图案(图五),它虽不算真正的玺印,却与后来出土的一枚商玺的“亚”字形边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我国最早的第一方印究竟是什么,没人能说得清楚。于省吾先生在《双剑簃古器物图录》里,率先刊出了三枚传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商玺。其中有一枚是当时部落领袖“亚禽氏”的名印,也就是图六所示的那枚。此玺的边栏呈“亚”字形式,印台扁薄,背后是鼻纽。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边栏已经被风化腐蚀得断断续续了。由此可知,“亚”字形边栏的印章源远流长,影响极其深远。

凡是有艺术意义的东西,都会传承下来,凡是具有传统之美的东西,也会传承下来 ;凡是不美的东西,都会被历史淘汰 。“亚”字形边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被历代印人承袭 ,被历代印人青睐 ,至今不衰 ,足见其艺术美感是被广泛认同的 。

女篆刻家谈月色有一方名为“虎鼓”的印(图七),其边栏选取了周钟鼎的“亚”字形,对“亚”字进行了印化处理,刻得精劲秀逸,呈现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

杨沂孙有一方名为“丁丑”的印,即图八所示,其“亚”字形边栏进一步实现了雅化与印化,和古代的“亚”字图形相比,二者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

赵穆的“长孙日成”一印(图九),“亚”字四角伸出的线头都被截去,呈现出四个凹口形状,非常别致,也很有意趣 。这些特殊的“亚”字形边栏形状,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新鲜感 ,经过印人的特殊设计构思 ,就更加引人注目 ,妙趣横生 。

又如吴让之的“中陶父”印,呈现呈上圆下方的形状,四条边栏在粗细、伸展势态方面增强了变化,融入了封泥的韵味。印人刀下的“亚”字形边栏不再拘泥于原来的“亚”字,只是某些地方形似,已完全进入典雅秀丽、飘逸遒劲的艺术氛围之中 。

刻制朱文“亚”字形边栏,四边一定不能平行,特别是四角的四个小弯弧,不能都一样、没有变化,而要有大小差异、粗细不同,各自展现独特姿态。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