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彰施——民国织物彩绘图案:领略民国海上风华
上海某位收藏家在多年前搜集到了一组源自民国时期图案设计室的织物图案彩绘设计图,这些图案在民国时期曾风靡一时。设计学博士、李胜菊副教授对这些织物图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深入的研究,从中挑选出了236幅极具代表性的图案。她特别邀请了月月(笔名指间沙)从女性审美角度对这些图案进行鉴赏,并将这些精选图案汇编成册,命名为《五彩彰施——民国织物彩绘图案》。
本书依据图案种类划分为植物、动物、风景、几何四大类别,通过这四大类别,我们不仅能观察到同一物象的多样化变化,还能领略到不同设计元素之间的交融与碰撞。本文挑选了书中那些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双重影响的民国织物图案,从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海上文化的风采。
《五彩彰施》,上海书画出版社
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艺术界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流派相继涌现。这一时期,人类社会与世界格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催生了许多新兴艺术流派。这些流派如同汹涌的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东方的丝织大国。
辑封
内页
在民国时期,织物图案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风格上的大融合趋势。众多知名的美术家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到织物图案的设计与创作中,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图案的多样性上,勇于探索新颖的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图案形式的束缚。艺术形象融合了多种风格,如自由抽象、几何抽象和表现主义等,表现形式在活跃的抽象化过程中释放了创作的空间。在制作工艺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经纬线的简单变化,而是开始尝试融入现代艺术的特点,探寻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潜在的内在联系。织物图案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逐渐走向了生活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明暗法使图案产生立体层次变化
明暗法在绘画中体现为物体受光、背光以及反光区域明暗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能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效果。在欧洲画家中,伦勃朗以其精通明暗法而著称,这一技巧在清朝时期被郎世宁引入我国。
用明暗法让图案产生立体层次
传统纺织图案普遍追求在二维平面上展现效果,通常采用平涂或是勾线平涂的方式进行创作。在民国时期,纺织机械因配备了先进的贾卡龙头和棒刀装置,使得每根经线都能与纬线灵活交织。加之使用机器缫丝的丝线原料比传统土丝更为细薄,因此织物的纬密度更高,能够织出更为细腻的影光组织。这种组织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对比和光影效果。织物图案的起始部分运用了通过细腻的明暗过渡来塑造立体感的技巧,此类技法多取材于植物,特别在描绘花朵或叶片时,通过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展现其受光面、背光面以及反光面的明暗对比,以此打造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这样的处理使得图案显得更加生动、饱满,从而摆脱了传统二维平面图案的呆板与单调。
用明暗法让图案产生立体层次
点彩派带来点的无穷变化
19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界涌现了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亦被称作点彩派。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是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他在印象派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创立的点彩派艺术将印象派色彩的表现手法推向了更为科学化的分析之路。将单一色彩逐渐以细小的圆点形式分布排列,以此描绘画面中的物体形象,借助视觉的混合作用实现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在画面上展现出宁静、冷漠以及呆滞的氛围,并赋予其一定的装饰性。
用印象派后期的点彩画法创造无穷变化
在民国时期的纺织图案设计中,点的运用极为普遍,通过调整点的大小、分布的疏密、笔触的轻重、形象的虚实、重复的频率以及渐变的层次,巧妙地展现了图案的明暗对比、节奏感和立体感。点的排列组合揭示了图案所描绘的对象,引导观者通过视觉体验来感知形态的变幻。最初,设计师们开始尝试使用纯净的点来塑造形象,以此取代线条和面在图案中的传统作用。在民国时期,纺织图案的表现形式借鉴了欧洲的点彩派艺术风格,将点作为图案的主要构成元素,并进行了多种点状造型的探索。这样的创新使得民国时期的纺织图案拥有了与传统图案截然不同的现代感,进而极大地丰富了图案的表现手法。
用印象派后期的点彩画法创造无穷变化
新艺术运动产生对线的自由表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场名为“新艺术运动”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标志着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崭新潮流。“新艺术运动”在设计领域推崇运用流畅的动植物图案,寓意丰富,其风格鲜明地体现了自然主义精神。这一设计理念对后续艺术设计领域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设计规范。它不仅是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过渡的桥梁,更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民国时期的织物图案在线条运用上深受“新艺术运动”的启发,展现出曲线流畅与直线简约的双重特点,于曲线与直线之间演绎了一场对线条元素的追逐。在形式上,它们追求一种完全模仿自然的崭新风格,同时与传统的图案设计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更加强调对表现对象内在价值的凸显。
受当时“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使动植物花纹更具有象征意味。
在织物图案艺术领域,“新艺术”流派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且地域特色显著,风格特征突出。例如,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普遍运用花卉、植物等图案,着重展现有机形态的装饰美感;而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则更倾向于抽象的线条装饰,带有几何图案的特点。与南部的自然主义浪漫风格相比,北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为严谨和理性。“新艺术运动”抵制了陈旧观念,推崇创新形态及自然主义美学,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同时也为织物图案从传统过渡到现代风格开启了新的发展路径。自“新艺术运动”兴起,纺织图案便迈入了探索现代艺术语言形式的阶段。
受当时“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使动植物花纹更具有象征意味。
构成主义展现面的多面性
构成主义艺术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这一理念对西方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主义美学主张摒弃陈规,使艺术与设计更具民主性而非精英化倾向,并突出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它认为,在自然象征主义与抽象象征主义领域,人类共享着一套共通的词汇。荷兰的“风格派”对民国织物图案的构成形式和艺术语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特点在于将表现内容的物象简化为平面、直线、矩形等元素;色彩上则缩减为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三非色;强调画面中经纬编织的清晰性和有序性,以及简洁的色彩表现;力求在织物中通过精细的编织工艺塑造出精确、严谨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民国时期,几何图案的织物作品对传统图案进行了显著的挑战,引领了一场充满生机、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潮。
受到构成主义思潮的启发,作品广泛采用了几何图形以及基于几何结构的图案设计,从而展现出一种理性与有序的视觉风格。
民国时期的织物设计广泛采用了几何图形的图案,或是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构建的图案样式,这些图案呈现出一种理性与秩序的视觉风格。在这些图案中,不仅蕴含着理性的特质,还洋溢着韵律感、明快和生动的视觉节奏。例如,锯齿状、闪电状、线圈状的线条交织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速度感和运动感的视觉效果。它们如同光芒四射,又如声音回荡,还似雨滴落在玉盘上,展现出美妙绝伦的意境。可能是受到了康定斯基等西方艺术家的启发,画面中开始广泛运用直线和曲线,它们在作品中扮演着分割的角色,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型。这些面相互组合,又能创造出新的面。在构成方式上,可以是上下左右平行排列、重叠、分割、裁切、移动、组合以及移位等多种形式。因此,在那个时期,众多设计中呈现出织物图案的效果,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犹如一朵奇葩。图案设计中的点、线、面三者间的相对性明显,这一特性主要受视域与物体间对比影响,并依据它们在图案中的面积占比及功能来决定。具体来看,图案中规则的点密集排列可形成线条,而点的不规则密集排列则能创造出具有虚实变化的立体感。当构成主义风格的纺织品进入市场,消费者无疑会体验到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
ARTDEC风格绽放装饰之美
装饰艺术运动,亦称Art Deco,是20世纪初期在欧美各国风行的艺术潮流,其核心在于强调装饰性的艺术表达。这一运动并非单一的风格流派,而是涵盖了从产品包装到建筑设计的广泛领域,充分展现了装饰艺术的鲜明特色。它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造型和色彩的创新,展现了现代的内涵,凸显了时代的风貌。在装饰艺术的流行趋势下,众多艺术家倾向于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中涌现出众多几何图形,诸如锯齿状、辐射状,以及锯齿状、闪电状、环形等线条的巧妙组合,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速度感以及动感的氛围。
在欧美地区盛行的装饰艺术影响了中国,使得原本富含吉祥寓意的图案,在装饰效果上显得更加美观。
民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对织物图案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几何图形与花卉图案尤为突出。在纺织品设计中,花卉图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花卉图案形态自然,展现出简洁而富有动感的风格。色彩上,它们以明亮鲜艳为特点,对比鲜明。设计师们偏爱使用对比色和金属色,有时还会采用深色底色搭配浅色叶片,或是在浅色底色上突出深色叶片,从而营造出强烈、绚丽、华美的视觉感受。
受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织物图案不再仅仅包含寓意吉祥的元素,转而更加侧重于装饰美感的呈现。同时,各式各样的几何纹样和花卉纹样,以其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于织物设计之中,从而构成了那个时代织物所独有的装饰风格。
(本文图文资料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