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自选图形七巧板教学设计:含绘制拼接与创意引导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七巧板的绘制、拼接以及创意组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Word自选图形的属性,掌握其基本操作。在七巧板的绘制与拼接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先分析图形再进行绘制的常规方法,同时培养出严谨细致的操作态度;而在创意组合环节,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Word软件中自带的图形库中,包含了线条、基础形状等多种图形元素。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常常利用这些自选图形来创作各种简单的图案。我之所以挑选七巧板作为Word自选图形的学习素材,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七巧板的图案设计简洁明了,由七个基本的图形单元构成。使用七巧板进行绘制,与自选图形的操作过程十分吻合,不仅涵盖了图形的属性调整(例如调整高度、宽度、缩放等),还涉及到了基础图形的编辑操作(如复制、翻转、旋转、微移等)。七巧板的拼装过程对学生的耐心和意志力提出了挑战;而七巧板的创新组合则进一步检验了学生对自选图形基础操作的熟练程度。实践中,实践技能是隐含的线索,创新思维则是显眼的轨迹,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此外,七巧板作为我国传统的智力游戏,多数学生对其图形都较为熟悉。此外,七巧板图案在美术、劳技、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亦有所应用,这些知识宝库在信息课上同样适用,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再者,教学对象主要是初一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小学时期已经接触并使用过Word和PowerPoint软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七巧板的图形,然而,许多学生却眼高手低,认为七巧板图案看似简单,便误以为绘制和拼接同样简单。然而,若想绘制和拼接得完美,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自选图形的技能,更需在操作中投入认真和耐心。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我决定将七巧板作为自选图形的教学内容,并计划分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具体如下:首先,需掌握自选图形的相关知识;其次,学会调整自选图形的格式;再者,学会对自选图形进行微调;最后,学会调整显示比例以观察拼接的细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七巧板的绘制与拼接,培养出先分析图形再绘制图形的常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七巧板的拼接操作,培养出严谨认真的操作态度;通过七巧板的创意组合,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四、教学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运用自选图形来制作七巧板。而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利用自选图形将七巧板拼接起来,以及如何通过七巧板进行创意组合,形成富有意义的图案。五、教学流程概述(一)图1七巧板分析:课程伊始,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正方形七巧板(如图1所示)。图1中,师生们共同探讨了七巧板的图案构成以及图案各边长之间的比例,最终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首先,大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度是小三角形直角边长度的两倍;其次,中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同样是小三角形直角边长度的两倍。在梳理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们不难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小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度相等。关于平行四边形,考虑到便于直观呈现,我决定在拼接完成后再进行绘制。设计目标在于,分析图形是绘制自定义图形的基石,通过引导学生们从边长角度去思考图形间的相互联系,为图形的绘制做好铺垫。至于七巧板的绘制,其关键在于挑选适宜的自定义图形,并设定这些图形的属性参数。鉴于自选图形的尺寸属性与数学知识存在一定差异,在绘制前,有必要对自选图形的特性有所掌握。首先,需了解自选图形的尺寸参数,即宽度和高度;其次,自选图形的形状主要由这两个维度决定。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如图2所示),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自选图形的宽度和高度,并着重指出自选图形与数学知识的差异。同时展示绿色旋转手柄和黄色控制手柄,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操作,并重新审视图形的宽度和高度。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自选图形的旋转等操作,其宽度和高度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图2的设计旨在提供相关知识,以解决学生在数学经验认知上可能出现的矛盾,并为后续的学习操作打下基础。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精确地绘制七巧板,我向他们建议:应当使用精确的高宽数值来设定自选图形,这样才能确保七巧板的绘制达到完美效果。在绘制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绘制方法:一种是等腰三角形,另一种是直角三角形。根据数学知识,学生都能够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依据精确高宽的选择原则,学生们总结出了一套通用的技巧:若直角边长度为整数,则应采用“直角三角形”这一自选图形;而斜边长度为整数时,则应选用“等腰三角形”这一自选图形。在绘制其他类型的三角形时,学生们会运用相等和相似的特征来进行操作,并经过实践归纳出以下方法:对于相等的三角形,可以通过复制的方式来完成;至于相似三角形,则可以通过“锁定纵横比,调整缩放比例”的方式来实现。绘制正方形的过程可以借鉴三角形的方法,具体步骤此处不再详细说明。考虑到需要调整黄色控制句柄,我特意将平行四边形的绘制放在拼接操作之后进行。设计上,我的目的是通过调整图形的宽度和高度来精确控制图形尺寸;同时,掌握使用缩放等技巧来绘制相似图形;在现有条件下,学会恰当选择基础图形,以便更便捷、更准确地完成图形绘制。(三)经过上述绘制,七巧板的六块基本图形已经显现,接下来的步骤是进行拼接。在拼接之前,必须对某些选定的图形进行旋转,这同样是选定图形格式设置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显然,在拼接前,需要将复制并缩放的图形进行旋转处理。在这个环节,我鼓励学生们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达成目标,例如,有的同学通过自由旋转(操作绿色旋转句柄)来调整,不过这样的角度往往不够精确;还有一些同学通过调整格式来确保角度的准确性,尽管这样做计算上有些繁琐;另外,也有同学选择通过翻转来达到目的。经过对多种操作手段的利弊分析,师生们共同提炼出了旋转的最佳策略:首先,通过自由旋转来初步定位,接着调整格式以确保旋转角度的精确(通常为45度的整数倍)。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利用句柄操作和格式设置来精确控制自选图形的旋转。同时,我们鼓励学生们运用“旋转”或“翻转”等手段,对自选图形进行形态上的变换。自选图形拼接技术通过“Ctrl+方向键”这一操作得以体现,实现了自选图形的细微调整。这项技术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而且我还加入了查看技巧,即利用“显示比例”功能来观察拼接的细节,以此帮助学生更迅速地感受到七巧板拼接的完美效果。设计目标:借助七巧板的组合,学生能够掌握运用“Ctrl+方向键”进行对象微调的基本技巧;同时,通过观察“显示比例”功能,引导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发现并尝试一些有效的操作小窍门。(四)对七巧板进行优化:首先,需要补充平行四边形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平行四边形在七巧板中是最难以精确绘制的图形,其难点包括准确确定高度与宽度;其次,绘制平行四边形时,难以达到完全的精确度。保留了这一空隙,既促使学生们运用传统技巧来绘制平行四边形,并熟练地调整自选图形的格式,细致入微地操纵黄色控制句柄,以期达到完美的效果;同时也激励他们探索其他绘制方式,例如通过组合两个三角形来完成。对于这两种方法,我都表示赞同:前者体现了学生们操作的耐心和细致,后者则展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计目标在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填充操作,使学习者能够熟练地掌握自选图形的各项属性设置。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绘制平行四边形。此外,依据经典原理,指导学生进行七巧板的填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