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元旦黑板报内容资料来啦!元旦名称释义及不同叫法解析
元旦标志着公历新年的起始,同时也是一年中最为关键的时刻,为此,我们的小编特意为您搜集并整理了七篇高质量的迎元旦黑板报内容资料,期望这些资料能够对各位有所帮助。

迎新年手抄报黑板报资料四:元旦节的名称释义 篇1
中国元旦传统上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在“元旦”这个词中,“元”字意味着起始,代表着第一,通常数字的开端被称作“元”;而“旦”字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日”字象征着太阳,下面的“一”字则代表地平线。“旦”字描绘了太阳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景象,寓意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人们将“元”与“旦”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从而衍生出新年伊始的第一天。“三元”即岁首、月首、时首,元旦别称。汉语方言中称呼各异,诸如“大年初一”、“大天初一”、“年初一”,通常亦称作“正月初一”。我国将元旦定为法定节假日。因各国经度差异,时间各异,故元旦日期亦不尽相同。我国乃全球第12个迎来新年的国度。
迎新年手抄报黑板报资料六:庆元旦的现代诗 篇2
我愿壮乡的暖阳
照在城乡
冬天不冷
甜蜜的事业腾飞
木薯涨鼓农友的腰包
砂糖橘甜蜜在人们的心里
幸福的山歌传遍四方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 篇3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1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2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3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4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5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6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7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8
庆元旦黑板报版面设计9
庆元旦 ww w. 黑板报版面设计10
迎新年手抄报黑板报资料一:关于元旦的来历 篇4
在现今时代,元旦代表着公元年份的开端,即每年的第一天。自从西方历法传入我国,元旦这一名称便被特指为新年,而传统的农历新年则被称作春节。
在此之前,元旦这一节日被定义为农历新年的开端,即农历年的第一天。其中,“元”字寓意着“开始”或“最初”,“旦”则代表“日子”,将二者结合,元旦便象征着“最初的日子”,亦即新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定:“我国将采用公元纪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历。为了区分农历与阳历的新年,同时考虑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大约在农历新年的附近,于是将农历正月初一更名为“春节”,并将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从此,元旦节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庆的欢乐节日。
迎接新年伊始,欢庆元旦已成为全球各地共有的传统。在我国,这一节日已被正式纳入法定假日之列。我国及全球多数国家与地区均采用公历纪年,将每年的1月1日视为新年之始,并称之为“元旦”。
各国因经度差异而拥有各自不同的时间,这就导致了“元旦”的日期在世界各地不尽相同。例如,大洋洲的汤加群岛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最早迎来新的一天,也是最早庆祝元旦的国家。相对地,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全球最晚进入新的一天的地方。按照公历计算,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是第12个开启新年的国家。
迎新年手抄报黑板报资料五:元旦节习俗 篇5
年糕,亦称粘粘糕,寓意年年攀升。其制作原料,南方多选用糯米,而北方则常用黏黍。追溯年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米糕被称为“稻饼”、“糕”、“饵”、“糍”等。在6世纪的《食次》食谱中,便有关于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北朝的《齐民要术》则详细记载了将米磨成粉以制作糕点的技艺。元旦时节,吃年糕的风俗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尤其在南方地区颇为流行。《帝京景物略》卷二中明末所载,正月元旦之际,人们清晨起床洗漱后,会享用枣糕和年年糕。河北嘉靖时期的《威县志》提及当地有食用蒸羊糕的习俗。而在江南的苏州、嘉定等地,地方志中称之为“节糕”。广东明正德年间的《琼台志》则记录了当地的风俗:在元旦之前,人们会用糯米粉和蔗糖或灰汁蒸制春糕,糕的直径大约一尺,厚度约五六寸,其中夹杂各种果品,用于岁末祭祀,之后将这些糕分割成小块,作为年茶相互赠送。其形状与现今的生日蛋糕相仿。在清顾禄所著的《清嘉录》卷十二中,对此有更为详尽的描述,提到将黍粉与糖混合制成糕点,称之为“年糕”,并分为黄色与白色两种。其中,一尺见方的大糕被称为“方头糕”,还有形似元宝的“糕元宝”,这些糕点在除夕时用来祭拜祖先,以及作为亲友间的赠品。除此之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和宽大的“条半糕”。在节日里,富裕人家会雇佣人制作糕点,而普通人则可以在糕点店购买。
迎新年手抄报黑板报资料二:世界各国的元旦的习俗 篇6
泰国
泰国古老的庆祝活动,通称“宋干节”,梵语译音为“宋干”,亦被誉为“泼水节”,每年公历4月13日至16日举行。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民众或肩扛或车载着硕大的佛像巡游,佛像之后,花车络绎不绝,车上妆扮成“宋干女神”的女子,以及身着色彩斑斓民族服饰的男女青年,他们手持长鼓,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游行队伍所经之路两侧,众多虔诚的信徒沿着道路行走,手持银钵,钵中装满了经过贝叶浸泡并加入香料的清水,他们将这些水洒向佛像和“宋干女神”,以祈求新年顺利,风调雨顺。随后,众人相互洒水,欢声笑语中祝愿长辈们健康长寿,亲朋好友新年好运,而对于未婚的青年男女,他们则通过泼水来表达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泰国民众在新年伊始,于窗台和门前摆放清水一盆,各家各户亦会前往郊外的江河进行沐浴。为了欢庆新年,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赛象大会”,活动包括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以及古代象阵表演等,场面极为精彩动人。
日本
日本人对新年极为看重,每年12月29日至1月3日全国放假。他们把12月31日称作“大晦日”,即除夕。在这一天的夜晚,被称为“除夜”,人们会祈求神灵的庇佑,告别充满烦恼的旧年,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年,这被称为“初诣”。除夕之夜,我国城乡各地的庙宇依次敲响108声钟声,此钟声旨在驱逐邪恶势力。与此同时,日本民众则安坐静听“除夜之钟”的悠扬旋律,待钟声渐歇,新年便随之到来。众人随后起身,回房安寝,期盼能做个美梦。元旦清晨,家人齐聚一堂,相互分享除夕夜所做的梦境,以此预测吉凶祸福。在日语中,元旦的第一天被称为“正日”,而1日至3日则统称为“三贺日”。正日这天,晚辈们需先至父母膝下,行拜年之礼,问候父母安康,随后再前往亲友家中拜年。新年不仅是拜年的日子,更是一个以“食”为主题的节日,各国人民通过享用本民族特色美食,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在日本的“正日”,早餐尤为丰盛,人们会享用砂糖竽艿、荞麦面等美食,并饮用屠苏酒。紧接着的连续三天,则转为素食,以此表达虔诚之心,期盼来年一切顺利,大吉大利。现在,日本的大多数城市居民已经不再遵循新年素食的传统习俗,他们转而选择在“除夕”之夜享用一顿空心面条,以此来祈愿新的一年里能够身体健康,长寿无疆。
埃及
埃及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0年,当地居民便开始观测天象。他们注意到,每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尼罗河的水位便会迅速上升。于是,埃及人将这一现象视为新年的标志,将其命名为“涨水新年”。在这一天,克鲁特人会在家门口摆放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七八个碟子,分别盛有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种子,以及许多绿色植物的新芽,以此寓意着丰收和富饶。奉献给神祇的供品越多,新年期间所获得的收成也就越丰盈。埃及的年度庆典定在秋季举行,这是因为埃及的农业活动正是在那个季节开始的。
印度
从每年的10月31日开始,印度庆祝新年,为期五天,其中第四天是元旦。在元旦的第一天,人们不得对任何人发怒,更不允许发泄情绪。在印度的某些地区,元旦的早晨,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哭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泪水,他们通过哭泣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既是对于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而在其他一些地区,人们选择通过禁食一整夜的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从元旦的凌晨开始,直至午夜时分。这种独特的传统使得印度的新年被称为“悲泣新年”或“斋戒新年”。在迎接新年的前五天,全国各地都会上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该史诗讲述的是罗摩的故事。人们会扮演史诗中的英雄角色,与用纸糊成的巨人格斗,英雄们点燃带有火焰的箭矢,纸糊巨人随即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燃烧殆尽。而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门前都会装饰上各式各样的精美图画。元旦的清晨,民众手持精心制作的小灯笼,携带鲜艳的红色粉末,走出家门,向长辈和亲朋好友致以新年祝福。见面之后,彼此在额头点上红粉,寓意着吉祥和美好,期盼着喜悦降临。青年们将红墨水装入水枪中,向亲友喷射,这被称为“洒红”,寓意着吉祥如意。在印度,年轻人喜欢在新年期间,无论是否相识,都会进行徒手格斗。观众们为他们欢呼喝彩,往往这些勇士会成为年轻姑娘们追逐的目标。印度中部的勃希勒土著民族在欢庆新年之际,于游戏场地中树立起一根光滑且粗壮的木柱,柱顶悬挂着一个装有礼物的布袋。姑娘们手持竹竿,奋力阻止试图攀爬木柱的年轻男子,而年轻男子们则在木柱下方形成一道防线,竭力抵御姑娘们的进攻。这场角逐将持续到有人成功夺得布袋,赢得胜利。
朝鲜
朝鲜同我国相似,在新年之际,民众们会进行贴窗花、挂桃符等传统习俗。在朝鲜,每逢新年,每家每户都会挂上对联和年画。有些家庭会在门上挂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以此祈求神灵庇佑,驱逐邪灵,带来幸福。在元旦的拂晓时分,人们会将一些钞票放入事先绑好的稻草人里,然后将其扔在十字路口,寓意着驱除邪恶,迎接吉祥的福星。在黄昏时分,家家户户都会将一年里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用火焚烧,以此祈求家人能够四季安康。当新春佳节来临,朝鲜的妇女们会换上全新的服饰。元旦这一天,年轻女孩们会戴上用麻编织的帽子,这种帽子被称作“福巾”,并且身着带有精美花纹的五色衣服,参与荡秋千的竞技。她们以树上的花朵作为目标,比赛看谁能够先踢中或咬中,以此决出胜负。此外,还有一些女孩会在高处悬挂铜铃,率先敲响铜铃的人则成为冠军。在春节这个特殊时期,朝鲜民众不仅能够品尝到美味的酒食,而且还要制作一种甜品,这种甜品是以糯米为基础,混合了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食材,经过蒸煮后,其口感与我国传统八宝饭颇为相似。通过食用这种甜食,他们期望家中人口繁盛,生活甜蜜如蜜。
新加坡
元旦这天一大早,我兴高采烈地从长辈手中接过“红包”。新年期间,一个由社团组织的舞狮舞龙队伍在街头巷尾进行表演。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手持礼品,走访亲朋好友。在春节期间,人们特别喜爱食用由油炸糯米和红糖制成的甜年糕。
英国
在英国,尽管公历元旦的庆祝程度不及圣诞节,但当地习俗仍会在除夕夜和元旦之际举行各类庆祝活动,以此标志旧年结束和新年的到来。英国民众往往在除夕之夜,携带着糕点和美酒,悄然前往亲友家中拜访,无需敲门便直接步入。根据英国的风俗,除夕之夜过后,首先踏入屋内的人,将预示着新年的运势。若首位访客为黑发男士,亦或是一位洋溢着快乐、幸福与财富之人,那么主人便能在整年之内享受好运连连。反之,若首位访客为浅黄头发的女士,或是忧郁、贫困、不幸之辈,那么新的一年里,主人将遭遇不幸,面临诸多挑战与灾厄。而在除夕之夜,若在亲友家中做客,未交谈之前,应先轻触壁炉之火,为主人送上“开门大吉”的美好祝愿。英国的迎接新年的庆祝活动通常在除夕之夜举行,其中“迎新宴会”尤为著名。这种宴会分为“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形式。宴会一般从除夕晚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元旦凌晨。宴席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酒佳肴和点心,人们可以尽情地畅饮整夜。夜深人静之际,众人纷纷开启收音机,陶醉于教堂悠扬的新年钟声之中。钟声响起,欢声雷动,人们举杯畅饮,尽情欢唱《往昔的日光》。与此同时,“除夕舞会”也拉开了序幕,当地旅馆与舞会场所灯火通明,夜色愈发迷人。众人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各个角落涌向这些焕然一新的、灯火通明的舞厅,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他们优雅地舞动着。成千上万的人群,也聚集到了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央的喷泉和厄洛斯神像,欢歌笑语,尽情地享受着狂欢的乐趣。电视台还在现场进行直播,让在家中“守岁”的人们也能一同分享这份欢乐。
德国
德国迎接新年的庆祝活动,通常在前后持续整整一周。在这段时间里,每家每户都会摆放一棵枞树和横树,树枝间挂满了五彩斑斓的绢花,象征着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当除夕午夜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德国人纷纷爬上椅子,待钟声一响,他们便迅速跳下,同时将一件重物掷向椅后,以此寓意着摆脱旧年的不幸,迎接新年的到来。孩子们则组成了一支乐队,身着新衣,手持口琴和手风琴,在街道上排成队列,欢快地演奏起来。成年人挥舞着彩旗,紧随其后,高声歌唱,共同欢庆新年的到来。在德国,新年期间,女性们会即兴编排以家庭为主题的喜剧短剧进行表演。而在德国的乡村,有一种独特的庆祝新年的习俗——“爬树竞赛”,年轻人们沿着光秃的树木竞相攀爬,夺得头筹者被尊称为“新年英雄”,寓意着步步高升。
伊朗
伊朗遵循的是伊斯兰历法,其季节与月份并无固定规律。在伊朗,迎接新年的方式即是欢庆春天的降临,通常在公历三月下旬进行。庆祝新年时,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为期一周,纷纷走上街头点燃“篝火”,也就是“夜火”。随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过,寓意着驱散不祥,迎接光明,消除邪恶,疾病远离,幸福长存。[id_1114540771]
法国
新年之际,人们以酒为乐,从除夕夜开始畅饮狂欢,直至1月3日方才罢休。法国人深信,元旦当日的气候能够预示新一年的运势。元旦拂晓,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观察风向以预测未来:若南风劲吹,则预示着风调雨顺,这一年将平安且炎热;若西风呼啸,则意味着捕鱼和挤奶的丰收;若东风拂面,则预示着水果将大丰收;而若北风呼啸,则暗示着欠收的一年。
迎新年手抄报黑板报资料三:中国元旦节的来历
中国元旦通常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其中,“元”字寓意着“开始”或“最初”,“旦”则代表“日子”,将二者结合,便称为“元旦”,意指一年的起始之日。在汉语方言中,元旦的称呼各异,有的地方称之为“大年初一”,有的称作“大天初一”,还有的简称为“年初一”,但普遍都叫做“正月初一”。
元旦,在《书·舜典》中被称为“元日”,而在汉代崔瑗的《三子钗铭》中称作“元正”;晋代庾阐的《扬都赋》中又被称为“元辰”;北齐时期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则称之为“元春”;唐德宗李适的《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又称之为“元朔”。在我国历史上,元旦的日期和月份并非固定不变。夏朝将正月初一设为元旦,商朝则将此日定在十二月一日,周朝则是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元旦定在十月初一。自此,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未曾改变(《史记》有载)。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设了“太初历”,再次将元旦定回正月初一,与夏朝的规定相同,因此也被称为“夏历”,这一历法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基于“实行夏历,以顺应农时;采用公历,以方便统计”的考虑,将正月初一(即元旦)定为春节,并将公历的1月1日设定为新年。
庆元旦黑板报内容资料 篇7
外国元旦习俗
德国
德国新年庆典持续一周,规模宏大。家家户户都会摆放一棵装饰华丽的枞树,树枝间挂满了绢花,寓意着春意盎然,繁花似锦。孩子们组成乐队,身着新装,手持口琴和手风琴,在街头列队演奏。成年人们则挥舞着彩旗,紧随其后,高声呐喊、歌唱,共同欢庆新年。在这一天,德国的妇女们还会即兴表演以家庭为主题的小品喜剧。
伊朗
伊朗遵循的是伊斯兰历,该历法的季节和月份并非固定。尽管如此,元旦的实质并未改变。在伊朗,迎接新年的方式就是欢庆春天的到来,通常是在公历的三月下旬。庆祝新年时,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为期一周,纷纷走上街头点燃“篝火”,即“夜火”。随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过,寓意着烧毁“晦气”,迎接光明,祛除邪恶,消灭疾病,祈求幸福永恒。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品尝“七道佳肴”,每道菜肴的名字均以字母“S”为开头,寓意着吉祥如意。从正月初一开始,直至初三,人们纷纷走访亲友,互道新春快乐。而在新年的最后一天,全家人会一同外出踏青,以此驱散邪恶之气。
法国
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阿富汗
阿富汗将春分定为新年,犹太人则将秋分视为新年,至于生活在寒带的埃斯基摩人,他们的新年则没有一个固定的日期,他们以首次降雨作为新年的开始。
泰国
泰国传统节日“宋干节”,又称“泼水节”,源自梵语“宋干”的音译,每年在公历4月13日至16日间庆祝。在节日之际,民众或肩扛或车载着硕大的佛像出行,佛像之后紧随一列装饰华丽的花车,花车上站立着装扮成“宋干女神”模样的女子。随后,众人相互泼洒清水,欢声笑语中祈愿长辈安康长寿,祝愿亲朋好友新年好运,而未婚的青年男女则通过泼水来传递彼此的爱意。在泰国新年伊始,家家户户均在窗台和门口摆放一盆清水,并纷纷前往郊外的江河中进行新年洗礼。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泰国人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赛象大会”,其中包括了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以及古代象阵表演等多种精彩活动。
元旦发展史
元旦,亦称作新年,标志着公历年份的起始,即每年的1月1日。然而,追溯至古代,元旦的含义与今日的春节相同,即农历新年。
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对元旦说法不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夏历1月1日)
商代为十二月初一(12月1日)
周代为十一月初一(11月1日)
秦王朝时期为十月初一(10月1日)
(参见农历、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的记载)
在汉朝汉武帝太初元年之际,太初历应运而生,将正月初一正式定为元旦,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辛亥革命爆发。
民国建立之后,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行夏历,因而顺应农时;基于公历,便于统计,便将农历的正月初一确立为春节,并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
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上,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自此,公历的1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元旦。这一日,便成为了我国人人皆知的新年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