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朴油纸伞工作坊,赏精美伞艺,听七十二道工序讲解
踏入充满古韵的油纸伞制作工坊,眼前数十把精致的油纸伞犹如盛开的花朵般悬挂在屋梁之下,在温馨的灯光映衬下,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伞面上,有的描绘着淡雅的水墨山水画,有的点缀着鲜艳的花鸟虫鱼图案,每一把伞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非遗+”实践队的队员们停下脚步,眼中流露出对它们的赞叹与向往。
这位工作坊的师傅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五代传承者。他手持一柄素雅的油纸伞,向学生们耐心地解说:制作一把真正的油纸伞,需历经选竹、制作伞骨、裱糊纸张、涂抹油料、绘制图案等共计七十二道复杂工序。他轻柔地抚摸着伞面,动作既温柔又娴熟,宛如在呵护一件无价之宝。伞骨的制造工艺尤为关键,需挑选五年以上的老竹,每根伞骨都需精心打磨至厚薄一致,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其经受三万次开合而不变形。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将目光投向墙角堆积的半成品伞骨,那些看似平凡的竹条背后,实则蕴含着匠人对材料精深的认识。
师傅现场展示的“石印”技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赞叹。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制的模板轻放在伞面之上,随后用刷子沾取颜料轻轻敲击,瞬间,伞面上便绽放出朵朵盛开的梅花。“这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师傅一边解释,一边说道,“在印刷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工匠们便利用石刻模板来确保图案的一致性。”这种传统与创新的巧妙融合,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绵延不绝的核心所在。
学生们的手中接过纯白色的油纸伞,工作坊里立刻充满了此起彼伏的赞叹声。伞面散发出轻柔的桐油香,触感既柔滑又牢固。然而,油纸伞那独特的弧度和纹理,却为每一笔绘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时光流逝,工作坊内仅余下笔尖与伞面相互摩擦的轻柔声音。有人全神贯注地模仿着古老的图案,每笔每划都流露出无比的虔诚;有人则勇于探索现代抽象艺术,将创意在传统的载体上尽情挥洒。一位戴着眼镜的男生,将校园的景色巧妙地描绘在伞面上,古老的技艺与当代的校园文化交织出一种神奇的反应。在角落,两名女同学携手共同描绘一柄油纸伞,一人精心勾勒其轮廓,另一人细心填充色彩,她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引得周围的同学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作品相继完成,工作坊转变成了一场微型艺术展。每一把伞都各具特色:有的传承了古典花鸟画的庄重,有的吸纳了现代插画的生动,还有将两者巧妙融合的创意之作。师傅逐一审视每件作品,时而点头表示赞赏,时而提出专业的见解。"非遗的传承需要你们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他语气深沉地说,"然而,更深层次的是要领悟传统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随着活动即将落幕,同学们纷纷展开自绘的油纸伞,留下了难忘的合影。伞面上色彩斑斓,在阳光照耀下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幕令人陶醉的景象。此次经历不仅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还让他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创新转化中蕴藏的广阔前景。油纸伞已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日常用品,它已成为承载着文化记忆和创意火花的艺术象征。
回顾此次盛会,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是青年学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新颖诠释。他们借助画笔,在油纸伞上勾勒出的不仅仅是图案,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革新的深入思考。这种跨越时代的交流,使得传统技艺重获新生,同时也让学子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这些精心绘制的油纸伞在风中缓缓转动,宛如在低语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悠久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