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二师非遗团队走进浏阳油纸伞工坊,探寻传承新路径
为了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路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的视角中重放光彩,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非遗与社会实践团队在七月初期来到了湖南浏阳的油纸伞非遗制作工坊,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这一在湘东地区深深扎根的古老技艺,感受竹材与纸张之间蕴含的湖湘地区工匠精神,寻找非遗传承的新青年方式,为这项悠久的手工艺术注入新的青春能量。
竹骨裁浏水,伞面绘湘情
罗霄山脉的竹子成为支撑,浏阳河边的皮纸赋予了灵魂。浏阳油纸伞起源于清朝,采用当地的楠竹作为骨架,以皮纸作为伞面,经过70多道精巧的工序,蕴含着湘人的坚韧精神。在非遗传承者的作坊中,捆扎成束的楠竹堆积如小山,空气中弥漫着竹篾的幽香和桐油的浓郁气息。师傅手中握着一根新削的伞骨,其竹节部分仍保留着鲜活的纹理:“浏阳的楠竹比江南的竹子更为粗大,因此削制时需更加轻薄,弯曲伞骨时需顺着竹子的纤维方向,这恰似浏阳人的行事风格,深知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队员们着手进行伞骨的制作,看似轻而易举的削竹、弯曲,实则是对力度与角度精确掌握的考验。在亲手削出的第一根竹骨被师傅妥善放置的瞬间,竹篾之间似乎已能感受到浏阳河那潺潺的水声。在糊伞面的工序中,皮纸经过本地桐油的浸泡,呈现出琥珀般的色泽,均匀地铺展在伞骨之上,必须保持平整无皱,这就像为伞穿上了一件合身的衣裳,既能抵御罗霄山的雨水,又能让浏阳的风自由穿行。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解释,手指灵活翻动之间,一张洁白的伞面便渐渐显现出了雏形。
图为油纸伞传承人向队员展示刚完成的伞骨。曲君林 摄
旧艺遇新题,传承有困境
在与师傅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得知,这项曾广泛流传于湘东地区的技艺,如今正遭遇着实际的困境。“制作一把伞需要耗费整整三天时间,而所得的报酬甚至不及机器伞的十分之一,年轻人难以忍受这种缓慢的工作节奏。”师傅直言不讳地表示,工坊中的学徒大多为五十岁以上的村民,而90后、00后的学徒却寥寥无几。
地域特色的传播存在一定的难题。“众多人对江南的油纸伞有所了解,却鲜少知晓我们浏阳伞的独特之处——它的骨架采用楠竹制成,坚固耐用,足以抵御山林中的狂风暴雨;伞面上绘制的图案,多以杜鹃花和红檵木为主,这些皆是我们湘东地区的花卉。”师傅手持一把绘有围山杜鹃的旧伞,尽管伞面有所磨损,但其依旧保持柔韧与光滑。除此之外,物流运输的约束以及现代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油纸伞的实际应用范围不断缩减;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携带折叠伞,认为油纸伞占用空间较大,这一现象让那些坚持传统工艺的工匠们感到心灰意冷。
青春赋新思,古伞绽新颜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与当地年轻设计师携手,努力为油纸伞融入新颖元素。他们不仅在伞面上绘制了传统的花鸟图案,还描绘了壮丽的大围山星空和浏阳河的美丽风光,甚至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的纹理作为底纹,使得古老的伞面与湖湘地区的文化特色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一位姑娘看到我们设计的‘浏阳河韵’主题伞后,特意前来定制,并表示要带着它去乡村旅游节上展示。”师傅的话语中流露出满满的喜悦。
团队不仅助力工坊构建了线上展示平台,还通过短视频详尽记录了70道精妙工序的制作细节,特别强调了浏阳的“楠竹选材”和“本地桐油”等特色元素,让更多的人得以一窥“慢工艺”中所蕴含的地域匠心。一些大学生观看视频后,纷纷表示想要学习这门手艺,并计划将油纸伞与浏阳烟花相结合,打造文创产品,这无疑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师傅面带微笑说道,目前我们的工坊每个月都能接到超过150份的定制订单,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那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所下。
图为两位队员完成的油纸伞。李传玉 摄
在离开园子的时候,每位队员都带走了自己的一把未上桐油的油纸伞——这是师傅的深情馈赠,“待你们下次再来,请带着这伞,我会用我亲手榨的桐油为它上色,让它带着浏阳的独特气息陪伴你们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手握尚未完成的雨伞漫步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阳光透过伞面照射下来,在地面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队员们顿时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并非仅仅是对老旧物品的坚守,更像是浏阳油纸伞的竹制骨架,既要保留楠竹的坚韧,还需具备应对现代“挑战”的灵活性。青春的灵感与工匠的执着交汇,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得以显现,湘东地区的记忆被这把油纸伞所承载,在新时代的浏阳河畔,它必将开辟出一条更加绵长的道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充满活力,关键在于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和谐。年轻一代的加入,并非是对传统进行颠覆,而是致力于为古老技艺寻找到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得油纸伞不仅能在博物馆中得以保存,更能于浏阳的古老街巷、青春的征途中展露风采。湖湘地区的匠心独运,得以在细雨和河风的陪伴下,一代代延续下去。(通讯员 李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