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奋楫三年推进精致城市建设,蹚出城市治理新路子
威海在打造精品都市的征途上,已经全力以赴三年了。这三年间,威海全面实施精品城市建设,将“三高一特”(经济发达、生活优越、环境优良和个性发展)作为核心内容,探索出一条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宽窄口径并行,打造精致城市威海样板
在威海之前,没有任何中国城市将“精细”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方向,威海提出这一理念后,“精细”的价值被显著提升,并赋予新的内涵,势必引发城市建设的深刻变革。
二零一九年四月,威海颁布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三百八十五个精致城市建设项目,以及六十八个年度重点示范项目,共同构建了全市东部拓展、西部延伸、南部延展的精致化发展布局。如今,威海对于打造精致型城市的实施路径有了更为全面的领会,其整体规划与“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蓝图及至2035年的发展愿景,以及胶东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大政方针紧密关联,由此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及未来更长时间的推进方向、行动纲领、具体工作、核心要点和实施办法,全面引领精致型城市的中远期发展进程。具体而言,威海依据不同的建设维度,构建精致型城市。
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运用精细的观念来指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妥善协调精细城市建设与经济增长、乡村复兴、环境维护、海洋开发、对外交流等事项,打造和谐宜人、充满生机、风格独特的现代都市,确保城市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都符合精细的标准。
在狭窄的范围内,要实现“六项精准”,就是要搞好恰当的计划,搞好出色的构思,搞好仔细的施工,搞好周密的维护,搞好准确的服务,搞好聪明的进步。恰当的规划,意味着制定高水准的城市规划方案、指标体系等,以此完善精致城市的整体布局;出色的设计,需要依托威海的山川、海洋、海湾、沙滩、岛屿、泉水等自然条件,全面兼顾区域用途、建筑形态、色彩搭配、设施配置、市政设施、环境美化等细节,将城市打造得如同景区一般;周到的建设,要求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打造出卓越的工程项目;严谨的管理,则要借助更先进的思想、更科学的方法、更有效的措施,让城市治理更加细致入微、充满人文关怀。
用心服务,就是以民众为根本,依照“以人为本”理念,更加关注大家和访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提高市政服务的便捷程度;智慧发展,就是科学规划城市,在现有城市基础和空间条件下,选择高效利用的方式,达成城市的高标准、长远进步。
图片来源:威海宣传部
对于这个情况,威海主动以引领全国城市建设进步为出发点,大量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的实践和学者的看法,秉持全球视野、国际准则、本地特色,遵循城市成长法则,认真完成地方立法、规划、规范等宏观设计,使城市从规划布局到治理服务,每个步骤都有明确规范、可靠依据、统一标准,力求为全国打造精细城市贡献能够借鉴和应用的“威海模式”。
环翠区位于威海市核心地带,在三年时间内,于全国城市形成“精致风”的背景下,率先呈现了一份符合时代要求的成果。据了解,环翠区依照市委、市政府“关键任务攻坚提升年”的整体安排,以建立精细化的城乡协调示范点为方向,秉持“城市发展与精致理念推动、示范项目实施”的工作方针,完成了“一个中心加五个区域”的市域两级示范单元的规划与评估。
其中,“1”代表一个市级行政区域,重点利用里口山地区乡村建设基础扎实,且地理位置优越,产业条件成熟等特点,将其建设成为市郊休闲的示范区域,为整个区域提供参考标准。“5”则指五个区级行政区域,主要借助辖区内的玉皇顶、正棋山、宝石山、冶口水库、五渚河等自然景观,规划设立五个区级功能区域。这六个区域包括了全部四十三处计划继续保留的村落,为整个地方全面实施乡村复兴提供了规划方案。
围绕精细理念,当乡村建设进入新层次时,环翠区城区借助特色街区这一平台,尝试开辟改进城市水准、打造城市风貌、健全城市作用、促进城市商业的新方法。
以城区的新威附路为例,这条始建于1902年的老街,历经百年沧桑,如今正展现着“精致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新意义。
2019年开始,环翠区对新的威附路区域实施了多项综合整治,包括路面翻新、景观照明和墙面美化等工程,通过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商铺,比如酒馆和花店,来丰富商业氛围,并且将老街北边那座状况不佳的汽车修理厂进行改造,转变成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初心1932”主题展馆,以此赋予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新的活力,并融入了胶东地区的红色文化元素。
精细雕刻城市环境,打造精致城市的“威海样板”
张海波书记在《以精致为底色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一文中指出,威海将城市视为无界景区精心建设,从宏观规划开始,研究制定了威海精致城市建设的法规和评估标准,此举使威海成为全国首个将“精致城市建设”立法的地级市。
威海主张,城市应当像经营景点那样进行规划,也该像布置家庭一样加以完善;打造精致城市,既要注重城市的外在形象,也要美化城市的内在品质,这样才能保存城市的独特韵味。
图片来源:威海宣传部
而威海在之前的城市建设思路已然与精致城市发展不谋而合:
2017年,威海便着手研究前沿的城市规划思路,携手东南大学城市规划学者杨俊宴教授联手,国内首次推行第四代城市规划,着手打造数字化的城市规划系统,汇总了六十种管理要素,涵盖空间布局、建筑搭配、城市轮廓、公共区域、风貌特征等,把中心城区的十六个管理区域、六十三个管理单元的平面设计成果,转变为立体三维形态,达成了整体城市规划与专项设计全面覆盖的统一编制目标。
依照艺术家的视角规划每个区域、每座建筑,细致打磨特色街区、园林景观、灯光装饰、街道风貌、公共设施、城市雕塑等细节,开展了海港公园、金线顶公园和滨海步道工程,新威附路、属相街等“新地标”遍布城市各处,火炬八街等“热门景点”广受线上线下关注。
海岛若隐若现,港湾船只归航,红屋顶覆绿树,灯塔风姿摇曳,沿着威海的海岸线自在漫步,威海凭借近千公里海岸以及西部昆嵛山、大乳山等山峦风光,经过两年精心建设而成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已成为山东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更作为威海高端旅游文化的典范。
图片来源:威海宣传部
近些年,威海旅游业着重发展交通建设,起初作为交通落后城市,旅游推广仅靠“半岛多日游”套餐赚取微薄收益,后来转向外地寻求突破,进入高铁时代后,威海着力打造自主旅游品牌,如今,城市迎来“精致城市”发展新阶段,正自信地推出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项目,令外界瞩目。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这条自驾旅游公路囊括了威海绝大部分的旅游资资源,将促进全市众多田园综合体、休闲采摘园、农家乐、渔家乐等项目的进步,以及八十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域和一百个产业基地的繁荣,它既是供人游览的风景线,也是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此外,威海一直坚守“以人民为本”的宗旨,从民众关切的日常琐事入手,借助“小环节”优化“大生活”,借此促成城市服务能力的“大飞跃”,持续增强城市的设施建设,使整个城市愈发温馨、越发美满,从成果来看:威海在全省民众满意度测评中连续十多年位列榜首,荣获“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
威海市中心城区1999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数量为246个,针对这些老旧小区,威海采取了逐一分析问题、制定改造计划的方式,将老旧小区的更新与特色街区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维护、历史建筑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以基础设施全面修缮、居住环境显著提升、物业管理有效加强为目标,对安全防范设备、环境卫生消防设施、公共环境设施、基础建设设施、便民服务设施进行整体升级,截至目前已有170个老旧小区完成了改造,使居民居住体验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更加安心舒适。
图片来源:威海宣传部
威海深刻领会到,打造精细都邑是一个整体规划,不能只关注市区部分,必须推动城乡协调、整体布局,使每个区域都达到精细标准。为达成这个目的,威海在精心打磨城市的同时,还不断推进山区景观带、海岸景观带、铁路沿线“三条”景观带的环境全面治理。威海积极促进乡村发展,不断优化乡村居住条件,陆续实施了以“三项清理一项整治”“七项整治”“长效维护”为主要内容的“清洁行动”“美化行动”“提升行动”,认真落实农村厕所改造、污水排放处理、垃圾分类收集、饮用水安全、清洁能源使用、道路铺设硬化、环境面貌改善“七个具体行动”,乡村居民也体验到了优质的生活。
让创新开放,成为威海精致城市的“深内涵”
当前,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轴,同时兼顾国内外经济循环的运行模式再度构建,这对沿海城市形成了新的挑战。城市特色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塑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则应是该沿海城市肩负的核心任务。今年,威海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威海需拓展对外交流,迅速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报告里面提到,威海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突出长处,要创建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在山东发展,由于“胶东一体化”的推进,胶东五市团结一致,展现出开放合作的态势;放眼全球,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以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成果,再加上威海东部沿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和面向日韩的独特优势,威海正以日韩为主要合作对象,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加强跨国合作。
图片来源:威海宣传部
面向海外,依据东北亚地区和欧亚大陆的海上关键节点作用,威海正努力把握“一带一路”与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启动的宝贵时机;面向省内,借助胶东一体化发展势头,威海坚持研究、生产、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正踊跃地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
多方面有利条件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威海正担当起引领山东省实现优质、对外交流频繁、锐意进取式发展的先锋角色。
精细发展,是城市精心打造的关键环节。威海持续从探索中汲取动力,从高效利用中获取成果,从交流合作中拓展可能,经济表现明显增强,精细发展逐渐显现。
依靠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在长达千米的沿海地带建设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等11所高等院校,这些院校中包含“985、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同时设立了378个省级以上级别的科研机构,威海市围绕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形成了核心,辅以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这四个关键基地,进而吸引众多创新机构加入,构建了“1+4+N”的创新体系,最终实现了“绵长海岸线上,构成一条创新纽带”的目标。
借助创新平台的有力帮助,威海积极发展七个重点产业门类、十条特色产业链条,实施高规格的技术升级、“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工业互联网应用,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碳纤维产业基地等在国内处领先地位、在国际上达顶尖水准,经济进步的“创新动力”快速增强,科技密集型产业的总产值比例提升到68.7%。
成功吸引韩国三星企业驻留,同时积极引入美国惠普公司、美国捷普公司、日本富士公司、香港亿和公司等全球领先打印设备配套项目,致力于建设“一城三园”,着力构建全球激光打印机核心制造地,高新区内千亿规模激光打印机产业正迅速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