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及三个层面:班级精神、价值观与形象

时间:2025-07-21作者:admin分类:广告与营销视觉浏览:4评论:0

班级作为高校学生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单元,构成了全面育人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所在。班级文化并非普通的社会文化,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通过日常的教学与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孕育而成,并获得了班级成员的一致认可。这包括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的总和,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产生了深远且不易察觉的影响。具体来说,班级文化由三个相互影响的层面构成,最外层表现为以班级形象为标志的、易于观察的、富含象征意义的班级行为;中间层则是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而最内层则是班级精神,它体现了班级成员共同追求的思想高度和精神世界。因此,我们需在班级精神塑造、班级价值观培育和班级形象打造这三个方面投入精力,以此推动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的熏陶作用,这对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及三个层面:班级精神、价值观与形象

着力塑造班级精神,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

班级文化的核心在于班级精神,这一精神标杆的树立、动力的激发以及气节的培养,共同致力于打造高校班级的精神风貌,进而提升学生的志向、气概和自信,以应对当前大学生精神世界因过度娱乐化而产生的普遍波动。

确立精神典范。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传承彰显了党员崇高的精神风貌,深入阐释了英雄楷模的崇高精神,体现了党员崇高的理想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激励青年学子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典范。以“精神坐标”为核心,将其定位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开展了以该主题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激发他们立志于国家复兴和民族振兴的豪情壮志。

催生精神动力。班导师可以借助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团队建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爱党爱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在实践中,他们能够培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认识到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的未来和命运紧密相连,热情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激情实践中,激发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班级学生由此深受鼓舞,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磨砺意志和品格,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和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持续努力,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目标勇往直前。

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精髓与实际智慧,这对于班级学生在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时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入探究并精确领会学生的思想迷茫,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中华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与外来文化冲击的差异,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塑造正确的民族历史观,强化文化自信心,提升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更加勤奋地积累专业知识,加固专业技能,促进班级内形成勤奋学习、崇尚美德的积极氛围。

着力培育班级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班级文化的灵魂与精华在于其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为班级成员所普遍认同,不仅映射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个人诉求,更对他们的实际行动起到指引作用,成为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以及遵循的规范。

明确价值观念的冲突。在当今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的多样化,这使高校中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变得尤为激烈。这种现象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特别是那些以“普世价值”为标志的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大学生们陷入了价值观念的混乱之中。班导师需在日常的班团活动和个别交谈中,向学生传授价值观念,使其明白“普世价值”的真正含义是推广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增强他们识别不同价值观的能力,理清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实现价值观的融合。

清晰界定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对于班级增强内部团结和凝聚力、实现班级文化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它应当贯穿于班级日常管理、学风培育以及职业规划辅导等各个环节之中,若不然,班级学生可能会误入价值相对主义的歧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班级价值观需得以构建,强调对学生的历史、民族、国家及文化观念的培养,引导并调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同时,激励学生与一切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主动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

深化对价值的共识。这一共识是班级价值观深入每位成员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的核心环节,确保其成为班级成员自发追求的内在倾向。班导师与班级核心成员需在各类实践中,针对学生所面临的思维困惑与难题,提供及时的积极回应,促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深刻共鸣,进而将这些认识内化为个人的信仰理念与行为规范,进而主动地在实践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应当摒弃偏激的民族主义思想。他们不仅要承担起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使命,还需为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他们应将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利益和价值观作为终身追求,并积极传播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着力打造班级形象,坚定大学生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行为担当

班级形象,作为班级文化的直观体现,不仅生动展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还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和指引的作用。它不仅鼓舞着学生们向着班级的教育目标不懈努力,更对班级之外的其他高校成员产生了示范和引领的效应。为此,我们致力于塑造班级的标识形象、管理模式形象以及榜样形象,以此激发班级形象的感召力、规范力和引导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设计专属的标识图案。班级的标识形象涵盖了班徽、班歌、班旗、班训等元素,这些构成了班级的独特标志。它们旨在培育新时代的人才,同时彰显了班级成员的个性文化、情感倾向和精神状态。在与学生讨论班级标识设计时,班导师应立足于班级的内在精神与价值观念,将学校的校训精神融入其中,考虑到专业背景和学科特点,明确描绘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想形象。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主动将个人形象与既定目标形象相融合,并充分利用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班级管理需遵循规范,班导师在执行日常管理任务时的表现构成了班级管理形象。这种形象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设定清晰的班级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营造优良的班纪班风以及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等方面,这些是班级文化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保障。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班导师需迅速纠正班级内部的不良习气,明确界定学生的行为准则,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和接受、支持班级制度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保持一致。

塑造典范风貌。优秀的典范能够激发大学生奋发向前的内在动力,营造班级内的典范形象,培育身边的楷模,通过生动、真挚、贴近生活的形象触动班级学生的情感,促使班级学生向典范学习、模仿其行为,将外在的典范形象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行动,进而不断升华精神层次和优化行为举止。班导师需具备发掘学生优点的能力,并在班级中营造推崇先进、尊重先进、争先恐后的积极氛围,激励学生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攀科学高峰、勤奋努力、不断自我提升,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使命。作者为王依依,担任讲师及博士,隶属于中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及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成果源自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联合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该基地承担了由招标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DY23018)资助的研究任务,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