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社交媒体关注的鞍具/吧台式航空座椅,究竟是何情况?

时间:2025-08-02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4评论:0

原创 看航空 看航空

最近,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一款设计独特的鞍座式或吧台款航空座椅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鞍具式座椅

这款航空座椅是由意大利的航空座椅制造商Aviointeriors所设计并生产的,该公司因其在座椅解决方案上的创新和轻量化设计而闻名。然而,一些关注者指出,这种设计使得乘坐飞机的体验变得极为不舒适,仿佛是在拥挤的地铁中一样,同时他们也对这种设计的安全性表示了担忧。随后,该座椅的制造方作出回应,指出这款名为Skyrider的鞍座式座椅,是他们于2012年所构想的一款飞机座椅设计方案。该设计的初衷在于尽可能拓展飞机的可用空间,彼时的主要定位是面向低成本短途航班市场。然而,截至目前,这一座椅设计方案尚未得到实际应用,并未被纳入公司官方的产品目录之中。

该回应表明,这款问世于十数年前的鞍式客舱座椅设计并未得到民航管理者和市场参与者的普遍认同。从行业视角来看,其根本问题显而易见:在航空安全底线之上,这类“站票”座椅是否能够切实保障旅客在飞行过程中的个人安全?

与普通座椅相较,鞍具式座椅的受力区域相对较小,几乎不对大腿提供支撑,主要依赖臀部与会阴部位来承担大部分体重。在遭遇重着陆或紧急迫降等超负荷情况时,极易引发类似于“跨骑伤”的冲击性伤害。特别是,按照现代大型客机座椅的抗冲击性能要求,其瞬时承受的载荷最大值已分别达到前后方向16倍重力加速度、垂直方向14倍重力加速度以及侧向10倍重力加速度。

对这款产品的评价,可以借鉴马术、山地自行车以及摩托车等运动项目对运动员所产生的作用。在这些运动活动中,鞍具或座椅的长时间压迫,可能引发骑手一系列综合症状,诸如因意外冲撞造成的严重挫伤和挤压伤等。更有甚者,部分男性可能需要接受手术,切除坏死的生殖器官。鉴于这一情况,我们不禁要问,鞍具式座椅在技术层面是否能够达到现代适航标准体系对重着陆和紧急迫降等极端状况下的安全性能要求,这显然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吧台式“座椅”。

座椅设计演变至极致,便演变成了要求乘客站立于机舱内的吧台式座椅,亦即人们常说的“飞机站票”样式。大约在2009年前后,我国部分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管理层曾提议,在现有的商务舱、公务舱以及经济舱等舱位之外,增设一种直立式舱位。这种舱位允许乘客通过吧台式的“座椅”站立在机舱内,以此来增加每趟航班的乘客承载量,进而帮助航空公司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此款座椅的构造中,乘客可倚靠于倾斜的支架上,臀部下方设有斜面以提供支撑;同时,肘部可置于扶手上,胸前设有横杆。但需注意的是,站立式座椅在安全支撑与限制方面存在不足,乘客若想达到较为合格的安全限制效果,至少需借助当前广泛使用的五点式安全带。

在多点式安全带的设计中,对腹股沟区域的缠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安全带能否稳固地固定在人体上,防止其滑落。实际上,在因高空作业坠落而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事故中,仅仅依靠从腋下至腰腹部位的安全带缠绕方式,往往是导致此类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飞行过程中,若遇到14至16G的极端过载,五点式安全带可能会在腹股沟及会阴部位引发严重伤害,而且无法确保身体完全固定。换句话说,若乘客在冲击中急剧下降,头部很可能撞击到座椅前部的横梁。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下巴和鼻子的挫伤及骨折,严重时还可能引发颈椎与颅底骨折,进而造成高位截瘫或死亡。

也就是说,这种设计在本质上并不能达到全球民航的适航标准。因此,尽管它在引发了一阵社会舆论的波澜之后,最终还是归于沉寂。

鞍具式航空座椅安全性_座椅设计排版_吧台式飞机站票设计分析

交错排列的双层座椅,需留意其上层地板与地面的距离,同时也要关注实物模型中台阶与扶手的布局设计。

不久前,“看航空”对近期研发的民用航空客舱座椅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包括双层座椅在内的多项创新设计。相较于鞍具式、站立式等座椅,交错式双层座椅在生理舒适度和安全性能方面表现出色。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分析,与传统的经济舱座椅相比,这种设计在满足抗冲击性能要求的同时,其难度并不算特别高。

然而,鉴于这种布局对人员移动造成不便,这种双层座椅的配置将极大地阻碍紧急撤离。因此,这种设计至今未能达到现行民用航空的适航规范,特别是在紧急救援方面的要求。

依据现行的飞行安全规范,以我国运输飞机适用的CCAR-25-R4标准为例,对于座位数达到44座及以上的客机,在遭遇诸如起落架未放出导致着陆损坏等紧急状况时,必须在90秒内确保所有机组成员和乘客的安全撤离,以防发生可能引发的火灾等安全事故。而美国及欧洲的最新飞行安全规范,在这一点上的要求也大体相同。

相关场景的设定通常需符合以下条件:乘客们普遍未接受过撤离技能的专业培训;女性乘客占比超过40%;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乘客比例超过35%;此外,还有三个年龄在2岁以下的婴儿。在走廊及应急出口通道中,还布满了约半数重量的行李、枕头等杂物,这些均构成了演习中的障碍。这要求即便是在紧急情况下,包括携带婴儿的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也必须在90秒内迅速解开安全带,然后顺利地离开座位,并快速步入通道区域。

双层座椅设计

观察设计图纸和实物,可以发现双层座椅采用交错式布局,其中上层座椅的地板与过道地板之间的高度差距显著,几乎触及多数成年人的腰部高度。乘客若想到达上层,必须依靠扶手和阶梯,经过两三步的攀登。在紧急疏散的情境中,即便高层乘客能迅速解开安全带,并借助前排座椅靠背等设施向通道移动,但在通道方向的下降过程中,动作迟缓现象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大家普遍恐慌的时刻,乘客们极有可能出现跌倒、扭伤等意外,进而引发通道拥堵和撤离秩序的混乱。

下层乘客遭遇的障碍是另一种类型:从空间布局来看,上层乘客脚下区域之下的空间,是专门为下层乘客小腿预留的;而在下层乘客小腿预留空间之下,则是前排座椅坐垫的存放区域。为此,下层乘客必须先解开安全带,接着解锁座椅结构,让坐垫退后,腾出空间,才能起身向通道移动。

综合各种因素,鉴于上下两层乘客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在采用交错式双层座椅设计的客舱内,要求44座以上的大型客机乘客在90秒内全部撤离,这显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人为目标。

轻便、质地坚硬、宽度有限、长度不足……这些特点正逐渐成为现代民用航空飞机经济舱座椅的典型特征。

即便航空公司仍能采取多种手段以缩小每位旅客所占用的空间,但就旅客而言,目前经济舱的座椅设计及布局在确保航空安全方面依旧是最理想的选择。尽管经济舱座椅可能并不十分舒适,且空间持续减小,然而它们确实能够确保乘客“出门愉快,归家平安”。

文案:候知健

排版:蓝风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