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对黑板报印象不佳,高三那次算首次参与设计?

时间:2025-08-04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2评论:0

在我求学期间,对于黑板报的记忆,几乎等同于那些“暂时不要求擦除的家庭作业”。

离远了看,那后墙上密密麻麻地写得是挺热闹。

但是离近了看,却发现原来都是老师自己出的题。

你得抄。

所以在读大学之前,我对“黑板报”都有种天然的反感。

不过这也没辙。

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几乎所有作业都不得不以这种方式进行布置。

那么“黑板报”的唯一“编辑”,也就只能是主课老师。

除非有什么重大宣传教育活动的时候,才会出现点别的内容。

提及首次投身于通常所说的黑板报制作,或许得追溯到高三时期的那场以高考动员为主题的黑板报竞赛。

我们花费了整个中午的时间,最终只在后墙的黑板上,零零散散地写下了“高考加油”这四个显眼的字,旁边还点缀着六朵难以辨认品种的“大红花”。

从创意的诞生到设计的完成,从色彩的搭配到创意的呈现,若用现代语言来评价,恐怕只能用“不尽人意”来形容。

即便当时真的有一位“大师”站在我身旁,我也无法想象,在黑板上,他究竟能够创造出怎样的奇妙图案。

然而,国内中学生黑板报的功底,终归还是被激发了出来。

自从有人对日本中学生的黑板报质量表示赞赏,认为其远超国内水平,众多高手纷纷亮出各自的绝活。

一对比便显而易见,若给予中国学子以机遇,他们实则未曾畏惧过任何对手。

先看两版当初惊艳了国内的一张日本黑板报。

这两版,都是经典形象的完美还原。

说实话,画的不赖。

即便画技再高超,观之仍给人以依照模板雕刻之感,在创意层面则显得相当一般。

而国内中学生就不一样了。

先看个入门版的。

且不论美术技艺的高低,单是这一创意本身,便让众多质疑国内学生创新力不足的观点受到了挑战。

这一副,从色彩搭配,到艺术字体的创作。

在引人注目的视觉冲击中,你几乎察觉不到后墙上那带有怀旧气息的奖状,以及那污渍斑斑、宛如岁月痕迹的墙面。

这幅作品虽然看起来较为朴素,然而在版式设计和色彩搭配上,却给人以清新与生动的视觉体验。

然而,上面这些还只是常规操作。

那些“进阶”效果的黑板报,可能会刷新我们对这玩意的认知。

比如说这个。

黑板报设计创意_黑板报排版设计注意什么_中学生黑板报水平对比

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你细看背景效果就会发现,质感十足。

而且,就连那边框其实也是画上去的。

我就问你像不像。

而这一版,也是看上去比较简单的设计。

但实际上你一琢磨就能发现,这样的艺术字只能“画”,不能写。

即便是白色的正文部分,也都像极了标准的“印刷体”。

下面这个,就更了不得了。

尽管这块黑板似乎有些不足,但它却巧妙地将传统艺术之精髓,以简洁的方式细腻地展现出来。

似乎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远超我们刻板的想象。

这种以轻松方式展示传统节日的黑板报,同样是一种富有创意的传统文化教育手段。

看到这你可能想问,就没简单点的吗?

还真有。

全程就两种颜色的粉笔,够简单了吧?

只不过这个结果的话…

可能还真有点不太容易简单得下来。

起初我并未料到黑板报可以如此“玩味”,然而,若以黑板报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实则颇显成效,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催生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让那些深奥的思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一举多得。

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风格,以及入微的细节刻画,在当今中学生的作品中,早已不再稀奇。

而论设计黑板报的创意水平,国内学生也确实不输任何人。

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两张外表看似不起眼、处处显得不搭调的黑板报。

这一版,来自衡水中学。

虽然从艺术造诣到版面设计,都也就那么回事。

然而,这种知识与责任的融合,以及追求进步和勇于承担的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虽说衡水中学一直因为标准化的训练,被外界质疑。

但是标准化的本质,并非为了量产学霸,而是为了习惯的养成。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