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大、清华、南开校徽设计全记录,鲁迅7天完成北大校徽设计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原载于1921年印行的《北大生活写真》
1930年《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中的北大校旗图样
北京大学校徽(现行)
闻一多设计的武大校徽(校章实物)
西南联大校徽(校章)
1934年,在《清华周刊》【向导专号】上,公布了清华大学校徽,同时也公布了校章图案。
1918年4月25日,《清华周刊》封面上,首次出现了清华校徽图案。
原载于,1935年印制的,《南开大学校民二四年班毕业纪念册》封面的,那是南开校徽。
南开大学校徽(现行)
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变身“大触”
短短7天便完成设计
北大校徽,是在1917年,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来设计的,那年8月7日,鲁迅完成了图案设计工作,还“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年仅36岁的鲁迅,就这样为北京大学,这个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有着“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之称的学府,完成了品牌标识的核心图案设计。
这一为校徽所呈现的图案,开创了中国领域当中现代大学校徽构思设计的先例,于制造创制时间方面当确定无任何质疑为首例;它的设计自身更是依靠简洁形象展现出来的两个小篆字体当中的汉字“北大”,从而产生了显得庄重并且蕴含持久韵味的视觉方面所带来的效果,使得人只要看过便难以忘却,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校徽设计历史之上所占地位最为经典的创作之作品。
鲁迅设计工作消耗的时间,兴许颇为短促,堪称“神来之笔”,据《鲁迅日记》记载,同其1917年8月7日寄呈设计稿最近的一回蔡、鲁会晤,是同年7月31日,要是将此次会晤时间当作设计工作起始点,那么,仅一周时间鲁迅便完成设计,工作效率着实极高,可谓“神速” 。
遗憾的是,因相关史料欠缺,北大校徽设计的历史详情再无法详细探究。除《鲁迅日记》简单提及外,后人面对与去考察的,不过是那圆形嵌篆字的校徽图案自身罢。对于该图案的视觉形象以及可能有的寓意,后人也存在多重解读和多种理解。
有人说诸如常规所述,“北大”这两个篆字呈上下排列状,上部写着的那个“北”字,体现为背对背而侧立着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描绘的亦是一个正面站立着的人像,如此这般刚好构成了“三人而成众”的意象样子,进而给人留有的恰恰宛如“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那份重担责任”的一种想象。另外呢,还有这样讲的,“北大”此二字依然有着“脊梁”方面这么一种象征意义,好像看上去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缘由的。鲁迅将“北大”这两个字制作成了一具形象化的脊梁骨模样,借此是希望北京大学的毕业生转身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方面的脊梁人物。
当时的彷徨与呐喊
至于,据说,这一图案,被著名学者,就是新文化运动先锋人物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这一说法,看似轻松随意,也并不能说,完全是戏谑之说。其“北大”二字的篆文,横向笔画,全部保持着,向下凝坠的势态,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张表情沮丧的“人脸”,更难免令人,联想到图案设计者本人,也就是鲁迅,当时的人生际遇,与个人心态了。
话说在1912年的时候,蔡元培是被孙中山大力举荐从而成为民国教育总长的,之后他就着手开始延揽人才。应了许寿裳的推荐,蔡氏托付许寿裳去延聘鲁迅进入教育部,在信里说:“我长久以来钦慕他的名声,正打算写书信去邀请,现在就拜托先生代笔去诚恳劝说,让他早日来京城。”到了这个时候,鲁迅前往京城任职,被聘作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和绍兴同乡蔡氏变成了上下级同事关系。
鲁迅起初对“枯坐终日,极无聊赖”的公务员生涯并不习惯,不过在蔡氏的器重与关照之下,还是勉力维持,进而逐步适应了驻京生活。到了1917年7月7日,也就是在北大校徽设计完稿前不久,由于张勋复辟作乱,鲁迅愤而离职;然而一周之后,在张勋复辟的闹剧草草收场之后,鲁迅又返回部里工作。试想,此时伏案描画校徽的鲁迅,心情应该不会太好,也许简直能用“沮丧”二字来形容吧。
实际来看,自鲁迅赴京任职开始起,一直到1918年以前,那个时候时局动荡并不稳定,政局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处于这种状况下的鲁迅,内心忧愤情绪交织在一起,始终在“古学”领域里来排遣内心的苦闷情绪,把志向事业进行寄托。正在这个期间,鲁迅常常去抄录古代的碑铭内容,对金石碑帖加以辑录。同时对古籍进行校勘研读,还购买收藏了数量众多的拓片印本。鲁迅所有的这些生活方面呈现出来情状,在如今保存下来的鲁迅这一时期的书信以及日记当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录以及反映情况。根据相关统计,鲁迅曾经收藏的各种各样拓片,就算流失以及毁损的数量比较多,一直到现在仍然保存有接近6000张,这足够显现出他当年搜集拓片的时候勤奋程度,观看拓片的频率之高。
从“影摹本”中汲取校徽设计灵感
知晓鲁迅这段生活经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联想,北大校徽的构图设计理念极有可能受到秦汉瓦当图案的影响,起码是从中得到了某种启发。
专家经过考证指出,现今留存的鲁迅所收藏的瓦当拓片,数量为169种317张,尽管在他所藏全部拓片总量里所占的份额不多,然而这些拓片多数属于传承有序的名家以往的收藏,在当时市场上价格就不低,其收藏价值本身也是比较高的,其中有相当比例的部分更是清代名臣端方曾经的收藏。这些十分珍贵的拓片,大部分乃是鲁迅本人亲自于琉璃厂挑选购买的。不过,按照《鲁迅日记》里的记录,鲁迅选购这批瓦当拓片的时间,实际上是在1918年至1919年这个范围之内,这已经属于北大校徽设计完成定稿之后一两年间所发生的事情了。
其实,鲁迅有一册《秦汉瓦当文字》,这册是他亲手制作的,完成于1915年,是“影摹”而成。所谓“影摹”,是把薄透纸张覆于原书(原图)上面,完全依照覆透出来的字样(图样)轮廓影迹进行勾描,目的是达到与原书(原图)几乎一样的复制效果。也就是说,在没有“复印机”的那个年代,是自己动手,用全手工的方式去复制文字与图案。
在1915年的3月至4月这个阶段,鲁迅从钱稻孙那里以及图书馆借来了程敦、罗振玉分别著录的《秦汉瓦当文字》,在对两者进行相互比较考核研究之后,决定把清乾隆年间成书的程敦的原著当作底本,参考罗氏的一些考证和见解,“影摹”出了一部《秦汉瓦当文字》。这个举动总共花费了22天的时长,摹写完了上下两册书籍,书中带有摹绘的瓦当图案141幅,手迹71页,抄录了接近一万个文字,每一种图的后面都附有详细的考证资料。
如此来看,秦汉瓦当有诸多方面,其图案是一方面,文字是一方面,整体形构也是一方面,在鲁迅的眼中笔下,针对这些方面,已然经历了颇为精熟的考察,还进行了相应研习,所以,鲁迅进行北大校徽设计之时,对于这方面所拥有的既有经验,其心得也是有的,在设计过程里,将这些皆渗透进去,应当是符合自然规律、合乎情理之事 。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图案,在北大校内校外普遍被使用,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地进行应用,逐渐趋向于规范化与标准化。1930年印行的《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封面上运用压凹印制的技术,印着这一校徽图案,内页印的校旗上也有这个图案。紧接着,1931年的《北大二十年级同学录》,1935年印行的《国立北京大学一览》,还有1936年的《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中,所印校旗图样上面,同样印着这一图案。
与鲁迅“英雄所见略同”

闻一多设计的武汉大学校徽
在对北大校徽设计史的一番回顾之后,于知晓鲁迅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之后,自然而然地还会联想到另一位设计者,那位设计者与鲁迅“英雄所见略同”,那位设计者同样也设计出了一枚大学校徽,那枚大学校徽造型趋同、构图近似,那位设计者便是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
武汉大学校徽是由闻一多设计的,其主体图案是以小篆体“武大”二字上下列置,还有外围圆框的造型。同样面临要避免“头重脚轻”的视觉压迫感问题,闻氏在校徽图案设计中,采取了与鲁迅处理方式相近的手法,是在篆字横向笔画的处理上,尽可能进行延伸与分疏。然而,因为“武”字笔画更繁多,闻氏又在篆字笔画粗细度上做文章,把“武大”二字的篆文笔画修描细化。这与鲁迅设计北大校徽的做法相反,鲁迅设计北大校徽时特意加粗了篆文笔画 。
闻一多所设计的武大校徽,和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呈现出另一番清新飘逸之感,还呈现出另一番舒展俊秀之感。这样的设计思路,与设计者早年的诗人气质有关联,这样的设计效果,与设计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着高度关联。
武汉大学办学历史能追溯到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该学堂于1893年创办,是国内第一所公立现代大学。1928年7月,“北伐”胜利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委任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的著名化学家刘树杞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树杞后出任武大代理校长。刘氏与闻一多同为湖北人,他亲自到南京求贤请驾,力邀闻氏出任武大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当时年龄仅29岁,在1927年9月,已受聘成为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也就是如今南京大学的前身)文学院外国文学系主任。闻氏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在1928年,出版了诗集《死水》,还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传记文学作品《杜甫》等。然而,在同乡刘树杞的极力邀请之下,闻一多最终于1928年8月,愉快地前往武大担任文学院院长。
彼时武大校址处于武昌城内东厂口,也就是如今的湖北教育学院内,而闻一多居住在武昌黄土上坡三十一号锦园。那段时期,闻氏设计了武大校徽,参与了武大的筹建工作,参与了武大的规划工作,还参与了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是由他提议,把新校址的罗家山,也就是又名落驾山的山,改名为珞珈山,这充分展现了其诗人气质以及美学智慧。“珞珈”二字灵蕴氤氲,这座山一经改名,就好像是为武大代言一样,很快驰名,直至如今在海内都颇有名气。
西南联大校徽
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符号
谈到三角形校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期间的国内大学院校里,现实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例子。三角形有着独特醒目的外观,它要么彰显出稳定的特质,要么突出呈现锐利的视觉观感,因而很容易被用作徽章的外观形状。
三角形校章常常被使用,三角形校徽也比较常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南联大校徽,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期间临时组建的大学教育机构,由迁至西南后方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联合组建而成,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大学,其校徽彰显着这段特殊历史的特别记忆。因此,有一枚校徽,它的外形是等边三角形,它中分三棱,这三棱代表联合组建的三校,校徽上,“联大”二字紧紧缀于三条棱线中间,这枚校徽,虽然其外观造型较为简单,并且图案内容也十分简单,然而却足以让那些稍有知晓这段历史的人;产生极为强烈的触动;甚至还会引发莫名的感动 。
抗战爆发之后,除了西南联大以外,其他的部分学校组建了西北联合大学,还组建了西北工学院等,然而都未能成功维持下来。西南联大是三校合作联办八周年之久的,这一特殊的历史产物以及其历史实情,就像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讲:
三校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有着各不相同的学风,历经八年时间,合作之中没有间隙。相同并不妨碍差异存在,差异也不会损害相同存在,五种颜色相互交相辉映,彼此更加彰显突出各自特色;八种声音一起演奏,最终和谐并且平和 。
毋庸再多赘言,这一段有着特殊情况的由三校联合组建而成的历史,的确是值得称作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历程里的奇迹。西南联大校徽,身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别具一格的符号,也会如同这般被载入历史典籍之中。
梁启超拈提清华校训
校徽由此延伸而来
讲到闻一多,就不得不提及他的母校清华。那是在1912年,闻一多凭借复试鄂籍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进而成为当年42名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新生里的一员。
中国有一所名校叫清华大学,它享誉全世界,其前身是清华学堂,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清华学堂的校名“清华”来源于校址“清华园”的名字,清华学堂本来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政府设立清华学堂的资金来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清华校徽,并非如北大、武大校徽那般,是某一位设计者能独自完成的创作,不存在像鲁迅、闻一多那样的著名学者,凭借一己之力承担设计工作,仅以笔者所接触与了解到的情况而言,清华校徽极有可能是集体创作的结果,是校方汇聚众人之力,顺应时代需求时创制出来的。
这一集体创作是有缘由的,其缘由是源于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被邀请前往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对当时的清华学子予以勉励,此后没过多久,学校方面就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写进了清华校规,很快它就成为了清华校训。
时间到了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了筹办大学的计划,这个计划得到了当局外交部的批准。到了1917年,该校在修建大礼堂的时候,还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刻制成了巨型圆形徽记,将其镶嵌于舞台正额之上,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后学。
1918 年 4 月 25 日,《清华周刊》总第 138 号印行出来 ,封面上头首次出现了清华校徽图案 。这一图案基本的造型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 ,那个圆面的外环印着中文校名也就是清华学校 ,还印着英文校名是 TSING HUA COLLEGE ;中环印有着八字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篆文字样 ,内环的中心是五角星图样 ;三个环面的边缘都是呈绳纹样式 。
从此以后,1918年下半年的所有《清华周刊》,也就是总第138号至第158号,总共21期刊物,封面上都统一印着这个图案。对于这个图案,刊物里虽然没有明确的介绍和说明,但是这已经表明,清华校徽最晚从这一年开始,就已经存在并且开始应用了 。
1925年,清华正式创设“大学部”,当年春季,成立国学研究院,其成为校内与大学部、旧制留美预备部并列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之一,研究院予以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导师,文理并重的综合大学格局渐渐趋于成形,到此,清华从派遣留学逐渐转为培养本国人才,开始创建四年制本科教育,划分成文、理、法三院。
1926年11月25日,在清华校评议会议上,确定了清华校徽图案,并且公布了该图案。这一图案和之前《清华周刊》封面所印图案基本是一致的,不过在细节方面有略微的修整。比如,把圆面外环边缘的绳纹样式改变为齿轮状;将圆面中环、内环面边缘的绳纹状样式全部变成简单无修饰的弧线;中环逐一区隔的八字校训原本有的绳纹状竖条,也都随之全部改成直线竖条等等 。然而,原本徽记图案之中,涵盖中英文校名、校训的所有核心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于各个环面上的排列顺序等等,全都未曾改动,和以往一样 。
1934年6月1日,《清华周刊》印行了,它是第41卷第13 - 14期合刊,这一期有个“向导专号”,此刊实际上是给那些有意报考清华大学以及关注清华大学的人的介绍手册,该刊对外正式公布了清华大学校徽图案,其基本形制一直沿用至今。
此刊正式公布的,是清华大学校徽图案,其基本造型,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圆面,该圆面外覆一圈齿轮状边缘,圆面外环是中文校名即清华大学,还有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中环是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篆文字样,中心是五角星图样,三个环面边缘回复到最初样式,呈绳纹样式,只是略加修整,变得更为精密规整。
南开大学校徽,八角星形的独特光芒
南开大学的历史能追溯到 1904 年 8 月,那时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跟张伯苓等前往日本考察教育,归来后,把严氏家馆以及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在 1904 年 10 月 17 日正式成立中学。
此后,邑绅郑菊如捐出城西南“南开洼”地十亩,历经诸多周折,开始起建校舍,此处处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向来有“南开洼”的称谓,简称为“南开” 。 1907年秋,学校从严宅迁至新校舍,因所处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之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这是学校称“南开”的起始 。
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设有文、理、商三科,初次招收学生仅仅96人,周恩来是文科第一期的学生,早期的南开大学属于私立大学,其经费除了政府少量补贴、学费以及校产收入之外,基本上依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
1937年7月,侵华日军轰炸南开大学,该校三分之二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迁入湖南长沙,与北大、清华共同组建成长沙临时大学。
南开校徽,同南开大学校徽有着联系,自开始就是各自独立的两个概念。南开校徽是包含南开中学与大学的学校统一徽记,是南开中学与大学的总体象征符号,其主体图案及造型,是如今一直还在使用,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熟悉的,中心嵌入“南开”校名的八角星形图案。南开大学曾经专门设计过盾形校徽,也就是校章,其中心由斜向线条进行分隔,印着中文校名以及拼音“NANKAI”字样。
校徽有着八角星形外观,十分独特,和同一时期国内各大学院校常见常用的,有着圆形外观的校徽,以及有着三角形外观的校徽,存在明显区别。这一独特外观给予人如下视觉感受,那就是稳固周全,并且自身带有如光芒辉映般的视觉感受 。
然而,南开大学盾形校徽(校章)是曾经专门设计的,从徽记外观来看,它较为普通,从图案内容方面来说,同样较为普通。其外观形制,几乎是直接借鉴西洋家族、庄园、机构组织的常用徽记外形得来的。或许正因如此,这一校徽(校章)使用时间较为短暂,可能仅仅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过较小范围的应用。
仅从笔者亲眼看过的情况来说,于1935年进行印制工作的那本《南开大学校民二四年班毕业纪念册》的封面之上 ,印着十分醒目的呈现八角星形样子的南开校徽 。但是呢 ,这本纪念册的内页专门开辟了页面去介绍南开大学校徽的相关情况 ,并且明确印出了呈现盾形模样的校徽(也就是校章) 。
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印制的“南开工业丛刊”封面上,出现了一枚徽章,这枚徽章以八角星形的南开校徽为核心图案,外围是空心圆圈,圈中书写着英文“NANKAI UNIVERSITY,TIENTSIN”(即“南开大学,天津”)字样。不难发现,这枚徽章的基本构图与图案内容,和如今使用的现行南开大学校徽已颇为接近了。本版文并供图/肖伊绯

请小编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