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徽造型独特:篆体‘北大’成三人众,凸显办学理念
它的外形借鉴了中国古老的瓦当式样,图样核心是两个篆书“北大”字样,上下分布,左右均衡,整体呈现圆形轮廓。顶部的“北”字描绘出两个背对背站立的人形,底部的“大”字则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由此营造出“三人成众”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彰显了学校尊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宗旨。
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大学校徽上的篆书“北大”二字,系首次将中国书法艺术运用于校徽图案之中。
篆书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式之一,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涵盖战国时的金文和石鼓文,以及秦朝统一前各国的文字,都属于广义的大篆范畴,这类字形较为繁复,通常被称作古篆
早在先秦年代,秦国重臣李斯就整合了各国的文字形态,创设了一套标准化的书写体系,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小篆”。这种文字的笔画比较简洁,整体布局规整,构造上还带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尽管它已经存在将近两千两百年了,却依然能在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见到它的身影,特别是在艺术创作和笔墨字画方面。所以说,篆书作为中华文明初始阶段的文字符号,其历史价值十分突出。
鲁迅先生构思的北大徽记,主体部分采用古朴典雅的篆体字样,整体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人风范,彰显了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的历史积淀,也表达了对传统华夏文化的尊崇。此后,其他高校如复旦、南开等,也纷纷在校徽图案中融入篆书字体。由此,书法逐渐演变为徽记创作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