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受关注,但其含义认识不清价值未体现?

时间:2025-07-16作者:admin分类:广告与营销视觉浏览:8评论:0

班级文化建设成为众多班主任关注的焦点,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颇为可观。学校的德育工作无疑涵盖了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然而,许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班级文化的内涵理解模糊,缺乏系统构建的思路与方法,致使班级文化建设看似光彩夺目,实则多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展现文化在班级进步和学生成长中的核心价值。

1.什么是班级文化

班级群体文化简称为班级文化,它属于组织文化的范畴,主要由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的信仰、观念和态度所构成。这一综合体涵盖了精神、物质、制度以及行为等多个层面,这些要素共同构筑了班级文化的完整体系。

班级文化体系主要由四个子系统构成(见图 8–2)。

班级文化体系中的这四个组成部分几乎囊括了班主任的全部职责。事实上,班主任的各项工作无不致力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逐步完善(见图8-3)。

班级文化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并非处于同等地位,它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以精神文化作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换句话说,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同心圆结构(见图8-4)。

通过这种结构分析,我们能够察觉到,众多学校与班级所谓的“文化”实质上并非真正的校园或班级文化。这主要是因为,一旦班级缺乏精神支柱(即班级精神),即便物质建设做得相当出色,也无法被视作具有文化内涵。教室虽布置得华丽,却未必蕴含文化气息;班级虽拥有完整的班名、班徽、班歌和口号,却未必拥有文化底蕴;班级虽常举办热闹活动,却未必具备文化氛围;班级虽成绩优异、各项指标领先,却未必真正拥有文化。

班级文化体系应以班级的精神文化作为中心,依次通过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向外逐步扩展。若缺乏精神文化的支撑,班级文化便失去了灵魂,即便活动热闹非凡、声势浩大,也无法对班级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当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盲目模仿、随意拼凑、急于求成、缺乏精神核心、缺乏系统性等,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2.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需避免零散无序,不应随意行事,亦不可盲目效仿他班之优。班主任需具备全局视野,明确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所在,并据此构建相应机制。围绕这一核心,以物质、制度、行为文化为三大脉络,由内而外逐步推进,经历创建、认同、形成、普及四个阶段,最终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这四个阶段并非有明显的分界线,它们往往相互交织,逐步实现过渡(见图 8–16)。

在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班级活动的焦点会有所不同。图8-16所展示的策略仅供参考,不宜生搬硬套。众多教育方法可以并行或轮流实施。图8-16中所标注的各个阶段的时间框架也仅是粗略的,旨在阐述班级文化的构建,尤其是班级群体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沉淀。从班级组建开始,直至班级解散,班级文化建设贯穿始终。

班级文化的构建始于班级的成立,直至班级步入稳定运作状态,这段过程大约持续半学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文化塑造经历了一个由广泛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广泛的动态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核心角色,引领各项工作,同时,班主任还需动员学生及家长共同投身于文化建设之中。

① 师生合作,确立班级文化的核心

班主任需深入探究班级状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为班级设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并描绘出班级的远大目标。同时,班主任可以向学生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广泛征求建议,通过这些意见(班主任也能从学生的建议中洞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状态),提炼出反映班级核心价值观念的关键词。在充分讨论和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这些关键词。

班主任的指导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能够站在高处审视整个班级。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为班级定位,并准确预判班级的发展走向。通过细致的观察,班主任能够明确班级所需、学生所缺,以及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锻炼和提升。

此等高度,学生与家长均难以触及。此外,学校的历史传承、校园的文化气息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等,均为构建班级文化核心提供了关键性的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可参照图 8–17。

对于不同班级,我采用了各异的班级发展核心词汇,并借助这些核心词汇引领了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这种班级文化既具有独特性,又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例如,在混乱的班级中,为了助力学生摆脱困境,经过对学生们心态的深入分析,我确立了以“重拾尊严”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轴;在主要由中等学生构成的班级中,依托我校的优良传统(陶行知先生为我校的创立者,曾担任校长长达六年),我们将班级命名为“行知班”,致力于打造“知行合一”的班级文化体系;在生源条件相对优越的班级中,旨在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健康的成长,我们凝练了“公德、责任、合作、友善”这八个字的班级核心价值理念,以及“立志、修身、精进、坚毅”这八个字的学生个人成长关键词。

② 将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物化

班级的核心价值观与愿景等精神要素,需通过实体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展现,方能深入人心。班名、班徽、班服以及班级口号的设计与征集工作,均应紧扣班级精神的核心进行。

在组织针对全班的征集与评选活动之前,班主任需不厌其烦地阐述活动主题,否则学生的参与行为可能会缺乏明确的方向。某些班级的名称、标志以及口号之间缺乏关联,且并未紧扣班级的核心精神来设计,这让人感觉他们的行动像是随心所欲,显得颇为杂乱无章。

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如图 8–19 所示。

陶行知先生,一位知名教育家,曾担任我校的校长。在我校 2010 年迎来新任校长之际,我们班级被命名为“行知班”。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以“知行合一”为核心,这一理念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我们的班级文化得以扎根。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如图 8-20 所示。

这种物质文化的培育理念十分明确,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即便毕业数年,他们仍旧自豪地宣称自己是“行知班”的一员。

③ 寻找班级的品牌建设方向

班级的核心价值观仅仅明确了班级的整体前进方向,尽管有众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供选择,但总体上仍显得较为抽象。班级有必要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转化为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到的行为和活动,进而通过这些具体实践来塑造学生的个人价值观。这恰恰是构建班级文化最为关键的价值所在。

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需深入思考班级文化精髓,探索如何塑造学生的品德,以及如何打造班级文化品牌。例如,围绕“知行合一”的理念,策划何种活动能够充分展现其内涵,使学生不仅能够铭记这一理念,更能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其价值,甚至将其作为终身遵循的行为规范之一。

若班级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确保学生深度参与(这一点至关重要),且核心价值观由全体成员共同商定,那么在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群体认同与创建阶段将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显著缩短认同所需的时间。

自然,从提议阶段到得到广泛认可,必须付出大量努力,并且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而这期间,学生们也在逐步融入并塑造班级的文化氛围(他们自己也在参与构建这一氛围)。无论是短短一个月,还是长达半个学期,一个班级的集体风气便能大致确立。

在班级组建的前两个月,这一阶段对于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的塑造至关重要。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会提前做好规划,并迅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以快速打开新局面。这一时期的工作成效显著。

班主任若不够专业,可能会误认为这段时间班级相对平静,事务不多,这或许是因为新组建的班级正处于“蜜月期”,新生刚踏入校园,尚有几分拘谨,新鲜感尚未消逝,因而放松了警惕。然而,等到班级问题逐渐显现,甚至滋生出不良风气时,再去纠正,难度自然会加大。

我曾目睹众多班级在组建后仅半学期(以期中考试为界)便陷入困境,无论是学生的行为举止还是他们的考试成绩(这是新班级首次面临的大型考试),都显得十分糟糕,与优秀班级相比,差距甚远。到了此时,若要力挽狂澜,挽回局面,无疑将变得异常艰难。

班级日常发生的种种事件和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班主任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擅长运用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应深入挖掘,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脚踏实地,细致剖析案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动机,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策略_班级文化建设方法_3班徽设计图案及含义

点评具有指引作用。它借助理性的剖析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确在集体中哪些行为值得推崇、哪些行为不宜采纳,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及应当向他人学习哪些品质、应当远离哪些不良影响,还涉及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应当学会放弃的事物等等。

即便学生对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念表示认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观念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一旦学生对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念表示接受(至少不持反对态度),班级的文化建设便将步入“攻坚”阶段——即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期。这一阶段,是将班级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的转化过程。

由于固有习惯、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学生在行为上难免会经历波折,因而这一成长过程不可能毫无阻碍。因此,我们不仅需持续进行集体和个体教育,而且必须建立健全制度,并通过各类活动来增强这些教育的效果。

①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班级制度不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坚实后盾,更是班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制度文化。在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依赖制度所具有的强制力(例如对违规学生进行严厉处罚),更要借助制度来引导学生行为,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并发挥其在文化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因此,仅拥有制度并不等同于拥有制度文化,关键在于该制度的具体性质、制度的制定方式、制度的应用方法,以及制度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所谓的班级“制度文化”,它应当是由核心价值观念支撑、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与完善、具有班级个性特征、能够对学生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制度体系。

构建班级制度文化,班主任需以恰当的教育理念来引领制度的设立与实施,并开展教育工作;此外,这一过程还需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班级应慢慢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见图8-27)。

② 建立符合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评价体系

确立评价标准后,依据此标准来构思项目。项目需进行分类和多样化处理,评价的时间不宜拖得太长,以此使学生获得更多参与机会。项目确定后,需制定相应的评选准则,确保评价的规范化。在评选过程中,应倡导民主精神,使学生成为评价的核心力量,并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确保评价的引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班级评价体系是逐步构建而成的。我们能够依据班级的进步态势和教育需求,逐一设立评价项目和规章。这些评价项目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补充。每个评价项目都具备明确的导向,并非仅仅为了评价而存在。

班主任必须深刻理解实施该项目的必要性、该项目与班级文化的具体联系、以及活动旨在培养的价值观;换言之,若要提倡特定的集体价值观,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评价项目的构建基础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围绕具体事件;其次,关注关键人物。在班级生活中,各式事件层出不穷,杰出人物亦接连涌现,这些均构成了设立评价项目的充分依据(参见图 8–35)。

事件评价的本质在于“通过事件成就个人”,实则是对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个体的肯定。而人物评价看似是对个体的赞誉,实则是在推崇那些与班级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充满正能量的学生行为。

班级生活的丰富程度与评价的多样性相匹配。若班级生活单调乏味,评价内容也常显得单一;反之,若班级生活充满活力,评价内容亦会变得丰富多彩。班级生态的形成,不仅与社会环境和体制紧密相连,更与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息息相关。

经过不懈奋斗,班级文化已走过创立、认同、确立等阶段,在诸多核心问题上,同学们意见一致,内心形成了默契,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于是,班级文化的发展便迈入了迷人的第四阶段——观念普及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大体上可以说,班级已经拥有了“文化”。

① 班级文化形成的主要标志

班级文化有特定的标志,如图 8–38 所示。

班级文化之根本,在于学生对班级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念持有强烈的认同。基于此,班级将孕育出独特的传统,届时,班级将无需依赖严苛的规章制度,“约定成俗”便成为众人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个班级充满活力,正义感强烈,团结紧密,学生对班级充满深厚的情感,彼此间关系和睦,都乐意留在班级中。

班级文化的形成还有两个明显的标志。

首先,涌现了大量多样的文化成果,包括班级庆典、校本课程、班级社团活动、班级出版物、师生作品汇编以及具有班级特色的组织架构等(参见图 8–39)。以班级庆典为例,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班级必然会有庆典活动。孩子们都热爱庆祝节日,而班级庆典则独具特色,它仅属于我们班级的同学们和老师们。班级节日作为班级特有的“民俗文化”,能够赋予班级生活一种庄重与仪式感,同时,它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提升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是拥有了班级文化品牌。

每个班级都有其独特之处,不存在完美无瑕的集体,亦无毫无价值的班级。某些班级或许成绩并非顶尖,却拥有让学生深感自豪的文化底蕴。班级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位居前列,然而,那些具有文化底蕴的班级,总会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文化品牌是班级的象征,其价值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品牌的影响力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处于这一成长阶段的班级,学生的约束行为显著减少,甚至班级规章制度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在管理层面,班主任和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大家普遍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班级的和谐氛围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班级文化品牌作为班级文化中最为关键的标识,却并非可以随意塑造。它是在师生共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孕育而生的。

② 如何创建班级文化品牌

普遍化阶段标志着班级文化迈向成熟与提升的新阶段。在此之前,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在于发掘和打造班级文化项目,塑造班级文化品牌。而一旦进入这一阶段,重点便转向了加强班级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推动班级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策划。具体如何进行班级文化项目的开发,可参照图8-41的说明。

将班级的文化项目打造成为班级的文化标识。单次的活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相对有限。唯有将班级文化项目转化为班级文化传承,进而将这一传承演变为班级文化品牌,并持续对这一品牌进行创新,这样的努力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我提炼出了一套构建班级特色和优势活动的“十六字箴言”,那就是“舍弃他人所弃,独树一帜,借鉴他人所享,超越他人之优,优中求变”。依靠这套箴言,我持续鼓舞学生们去追求他们个人的成就。

每当班级取得一定成绩,学生们共同分享着胜利的喜悦,体验到巅峰时刻,滋生出荣誉之情,而这些情感又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团结。班主任需把握住这些时刻,引领学生们持续迈向成功。

如何营造一个让学子们深感归属、荣誉与自豪的班级氛围呢?关键在于打造独特的标识、鲜明的品牌特色、传承的优良传统以及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每个班级看似平凡,却又各具特色。那些能够克服重重挑战、持续积累胜利果实、塑造优秀传统的班级,往往能营造出一种气势,从而赋予学生以自信。

此班级堪称独树一帜。若班级中兼具精神风貌与自信气场,则必定所向披靡。如此班级,将成为学生终身引以为傲的瑰宝。班级文化将助力学生不断精进,提升其综合素质,推动班级不断攀登新高峰。

该文选自陈宇所著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此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6月发行。

来源:源自于“源创图书”(ID:yuanchuangtushu)的星教师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