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弟日本淘报对比:京都新闻与朝云,排版差别咋这么大?

时间:2025-08-18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2评论:0

这是昱弟今年十一月份去日本时,从京都买到的两份报纸,左边是日本京都的当地报纸《京都新闻》,右边是日本自卫队的官方报纸《朝云》。请各位仔细观察这两份报纸,将它们与我们的报纸进行对比,你们是否察觉到某些不寻常的细节?

昱弟身为报社编辑,每逢赴日期间,总对中日报纸版式之异感到诧异:相较于我国及欧美诸国,日本报纸的版面布局确实相当不美观。

当前在中国以及西方主要国家,众多报纸都注重图像在版面中占有相应份额。如今常被称作“图像当道”,可日本报纸却仿佛与这潮流格格不入:版面设计鲜有考究,首页从不以一张精心制作的主图覆盖全版,其他版面也常见有图便插,无图则空,部分版面甚至通篇文字挤满,即便对日文有理解且阅读习惯良好的人,也难免感到视觉混乱。

但是,这份模样并不好看的报纸,在全世界新闻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当下,经营得却最为出色——众所周知,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报业仅靠销售就能实现盈利的国家之一。而且,日本报纸的售价相当高,通常在140日元(折合约人民币9元),这个价钱,在日本便利店可以买到一瓶饮料,或者一个面包。然而,日本人却依然乐于购买这种看着就令人眼晕的报纸。

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媒体从业者如此有恃无恐?起初,弟弟认为这是日本媒体人的能力超群,所谓“返璞归真”便是这个道理。接着才明白,症结并不在媒体人本身,而是受众的阅读倾向所致——日本人阅读热情极高,在公交、地铁站等公共场合,随便用手机一拍,几乎都能拍到许多人专注阅读报纸或书籍的场景。

日本报纸阅读习惯_日本报纸排版特点_日本排版设计

此外,据昱弟所见,在公共场合阅读报刊的日本人,好像都掌握了一种不因文字而感到眩晕的特殊本领。昱弟曾乘坐新干线从仙台前往东京,邻座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阅读《朝日新闻》,该报当日刊载了一篇关于中日关系的连续报道,昱弟目睹这位男子坐在那里专注阅读长达两小时,直到抵达终点站才合上报纸下车。作为一个自认略懂些学问的人,我对于那种能在一个重要议题上,全神贯注于乏味文字两小时而不受打扰的人,深感钦佩。更为惊人的是,在日本,这类人其实相当普遍。

因此,显而易见的是,日本报纸敢于如此强调版面,源于他们的读者具备特定的阅读偏好。中国以及欧美国家的报纸之所以着重图片和版面设计,关键在于我们缺乏足够庞大的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受众群体。

那么,日本“全民读书”的阅读习惯是怎么来的呢?

这其实是日本看重教育成就的体现。明治政府刚组建四载,便创建了文部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推行教育革新,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且不收学费,因而日本的教育水准在全球上等。1947年,日本战败后仅过了两年,该国出版界便发起了一场读书活动,倡导“借助阅读之力建设和平的文化国度”这一主张,还将每年秋季的两个星期设定为阅读时段,这一做法一直持续到现在。因此,即便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日本出版机构与零售书店的经营状态虽已不复从前,依然能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记得昱弟在福冈某家饭馆,曾与一位长者有过长时间谈话。那人的父亲是战前日本军人,在南洋战区牺牲,他却最终成为大学教师。谈及父辈与子辈的巨大变化,这位老人曾感慨万千地表示:战后日本一度认为自己彻底失败了——丢失了那么多海外殖民地,国内缺乏有价值的矿产资源,人口又非常庞大,究竟如何维持生存?后来的情况表明,战后日本人的生活远比战前好得多,因为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依靠智慧构建的国家,智慧被视为最珍贵的资源。

确实,学问堪称极为珍贵的资源。当前日本,每个人每一年阅读的书籍数量超过四十卷,接触的报纸期刊更是数不胜数。与此形成对比,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在频繁观看直播节目、分享图片信息以及大量转发微信消息之后,我们究竟实实在在地阅读了多少卷书籍?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