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英文运用要点,及罗马体/衬线体选用探讨
Sponsor
开篇:中国并非英语国家,不过当前平面设计领域,时常会运用英文元素。多数情况下,英文在版面中的角色并非传递内容,而是起到美化作用,或是调整布局的平衡感。正因为此,我们更需深入认识英文字体的特性,恰当运用,从而提升中文表达的效果。
语言融合已成定局,部分客户已开始用双语沟通,所以对英语能力有相应标准。近期我阅读了小林章的《欧文字体》,借鉴书中观点,补充了关于中英文搭配字形选择的学习心得。
警语
这部分内容源自《欧文字体》一书,其中某些段落系直接引用原文,其他内容则为个人创作。
一、罗马体/衬线体
选用合适的英文
这种字体的大写字母,其笔画起始端带有类似爪形或细线的装饰部分,这种装饰被称为衬线,因为这种设计风格源自古罗马,因此这类字体被称作罗马体
也同时被成为衬线体或者饰线体。
罗马体在英文排版中应用非常普遍,与中文搭配时,特别是宋体、仿宋等字体,能够形成良好的协调性。当然,罗马体拥有众多可供选择的字体类型,在浩瀚的字体世界里挑选字体的核心标准在于考察字形的笔画特点。
例如在以下示例里,文字选用的是「浙江民间书刻体」,这种字体具有以下特点:
手工痕迹明显
保留了宋体的字形特征(横细竖粗)
带有古风
因此挑选英文相配时,也选用「Roman SD」这个字体来配合,可以观察到这种英文字体的特点相当突出:
手工痕迹明显
横竖笔画比例和中文字体类似
带有古风
可以说这两种中英文版本非常相似。在具体使用时,建议进一步调整细节,让两者字形更加接近,比如把英文的粗体线条再加粗一些。相比之下,如果右边把英文换成无衬线字体,两者就会显得不太协调。如果不是刻意营造这种冲突感,否则我会不选用右边的搭配。
然而,并非所有中英文组合都要遵循字形一致的原则,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继续探讨。首要任务是掌握装饰线条的视觉特点。
抓住饰线的视觉特征
起笔的装饰性线条,原本是书写时自然形成的笔触,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最初刻在石头、木头或动物骨头上时留下的印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装饰性笔画的分类不止一种,按照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那些带有文字印记的古典罗马风格笔触,被称作「古风罗马体」,而在十八世纪之后开始流行的,以笔直线条为主的装饰字体,则被称作「当代罗马体」。
但所谓旧式罗马体,其实并不等同于是过时的古董字体,在21世纪的今天,多数书籍的正文排版,依然普遍采用这种字体。
书中另有部分描述的「曲饰线体」,在某些语境下也被称作花饰线体
指的是在文字起笔处和收笔处被特别拉长的装饰曲线。
不同款式的边框,其适配的中文字体也各不相同,例如采用旧式罗马风格边框时,两种搭配中,中文选用仿宋,英文则配以旧式罗马体「Constantia」,这种英文字体显得庄重内敛,中英文的笔画形态颇为相似,结尾处都呈现为稍小的方形收笔。
右侧的英文标示为「Cinzel Decorative」,这个字体样式显得非常雅致,透出一种古典的气息,然而其笔画的收束方式,与中文书写的收尾习惯差异较大。
或许有些人会偏袒左侧的组合,不过我本人却支持右侧的组合。这是为何呢?
对比的力量
为何要支持右侧的组合呢?这需要阐述差异。差异是我们所处环境运作的基本方式,所有体验都源于差异,例如好与坏、美与丑、明与暗……建立这个认知前提后,在视觉领域,若希望达成特定意图,就必须展现出该意图的对应反面特质。
就视觉上的和谐而言,「Cinzel Decorative」这种字型显得非常细巧,同时也很文雅,它的笔画密度相对较低,由于英文字母的构造较为宽阔,因此能够平衡仿宋体中文字符内部的空间不足之处(例如参照“烟”字右侧的“因”,其内部留白有限),这样便能够使中文成为视觉中心,英文作为辅助,两者相互配合,营造出协调的视觉效果。
此外,从字形所体现的性格特质分析,「Cinzel Decorative」的精致高雅与仿宋的质朴韵味形成鲜明对照,这两种风格的融合,堪称一种别具匠心的搭配方式。然而这种搭配并非随意组合,请参考右侧,我选用了另一种英文字体「Abril」进行展示
Fatface属于现代罗马体,与仿宋字体搭配时显得格格不入,仿佛毫无关联,这是由于它强烈的现代风格使其难以融入仿宋的体系。同时,该字体自身的密度很高,与仿宋相近的黑色程度,导致整体视觉效果缺乏重点。
由此可见,中英文组合必须考虑字体和字形,同时也要注意字体的深浅程度,文字本身也会影响,比如这里的「烟灰」这两个字,如果换成别的字,可能就不会这样搭配了。
二、无衬线体
无衬线字体是不带衬线的文字样式。在当代商业活动中,这类字体因其简洁的视觉效果,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个印刷技术最初在1800年代中期出现,直到1900年代才开始广泛传播。
若论哪种中文字体能与无衬线字体相配,首推我们日常见到的黑体字,这种字体其实就是中文里的无衬线字体,下文中的中文用的是「思源黑体」,左侧的英文用的是无衬线字体「Nexa」,右侧的英文则用了衬线字体「Javanese Text」。
左边的组合显得更加利落分明,右边的则稍显含蓄。黑体与无衬线体的组合,更有助于信息传递的直截了当。
其他类型的黑体也能和无衬线体英文形成良好组合,并非只有经典黑体才行。中文字体在黑体风格上衍生出多种变体,这些变体在笔画细节上各有特色,关键在于寻找彼此间的和谐关系。
例如这个例子,中文用的是比较突出的黑体字,字型整体上是以圆角矩形为基本结构,英文当然也用无衬线字体,不过无衬线字体也有很多不同的笔画样式,这里选用中等黑色粗体的无衬线字体是更恰当的,对比细体,这样的搭配更显清晰,细体则感觉缺乏力度。
字体的音效
中文加粗字体在视觉呈现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如同直接发出强烈信号一般,而且字体的线条越加粗,传达出的力度感就越强。英文的无衬线字体则体现出简约前卫的气息,以及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所以,当需要清晰传递内容时,例如在商业推广类的海报制作中,无衬线字体无疑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它多见于制作考究、格调高的设计,显得更加柔美。虽然信息传递不如简明字体直接,却更能彰显前卫都市气息,属于黑体的一种温和变体。具体如何搭配,请参考下方的实例。
这里使用的字体分别是「josefin sans」和「Nue」;Josefin是我一直钟爱的细体,其几何造型十分突出;Nue的设计风格特别适合用于比较独立的场景,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字体,因此搭配时需尽量凸显它的设计特点,周围不宜再添加其他装饰元素。
在主张「轻」风格的设计中,细体更能表现出轻的质感。
三、手写体
原书提及小林章也举例说明过意大利体,不过现今这种字体已演变为斜体形态,众多英文字体种类里都能找到斜体选项,最初意大利体其实是一种手写风格。
因此,我们将探讨手写风格,它不仅用于正文布局,更常用于提升画面生动性,手写特征能增添不少趣味。
在原书中,小林章是这样介绍的:
草书体是为了体现手写文字的韵味而特别设计的字体,因此也被称作手写体。它涵盖了从典雅风格到稚嫩涂鸦的各种形态,通常来说,那些具有明显书写笔触特征的字体都属于草书体。
这里所说的手写风格和草书风格并非同一类型,手写风格包含的内容明显更为广泛。
这四种字体,包括「MV Boli」、「Lobster」、「Kaushan Script」、「Alex Brush」,都属于手写类型,不过它们的视觉效果区别明显,因此谈到手写风格,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这与个人书写习惯的差异是相通的。
如果把手写体英文和中文做组合,我的建议有下面几点:
1)感受书写的性格
每个人的笔迹各不相同,反映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手写字体拥有这样别致的吸引力,因此体味你所用的书写风格所蕴含的个性气质,并以此为基础来协调整体视觉呈现。
2)突出书写的独特表现
使用手写风格时,应当将其视为一种环境点缀,并且它必须占据核心地位。因为这种字体具有高度的随意性和个性化特征,倘若与其他字体混用,又未能使其脱颖而出,甚至被忽视,那么最好不选用这种手写风格。
3)保持一个书写风格
当画面里有两种手写字体时,整体会显得杂乱无章,并且给人非常喧闹的感觉,除非是制作大型卖场的广告,否则这种视觉呈现方式是不恰当的,挑选中文时最好使用个性不鲜明的普通字体。
这个方案里,我选用了「Kaushan Script」这种手写字体,这是我偏爱的书写样式,尾部带钩,整体造型干净,笔画流畅,同时因倾斜而富有活力,给人清爽的印象,线条在此处既产生动感,又增添雅致,整体观感轻松愉悦。字体整体都做了略微的旋转,这样就能更好诠释当下的氛围。
手写风格自带愉悦气息,画面设计不妨顺应这种调性。
四、小结
除了以上所讲到的大类,还有一些小类的英文字体。
例如哥特体实为欧文书写体的一种,然而二者风格相去甚远,在中国设计领域鲜有应用,不过历经岁月洗礼,它逐渐演变成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字体类型。
我们正在探讨小林章对英文字体的分类方法,不过借此机会也介绍了一些中英文混用的方法要点。随着平面设计中中英文字体结合越来越普遍,熟悉英文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这种融合。
五、字体下载
在本文中的所涉及到的英文字体下载,可以进入百度网盘下载:
网址为百度网盘分享链接,具体地址为1biFzeX9qxy-tWaG58cmsHg,可以通过该链接进行访问和获取文件内容。
提取码:la35
作者:飞屋设计 / 微信ID:ifeiwu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