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文字发展历程:从远古刻符岩画到如今的约2000种文字

时间:2025-08-30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4评论:0

早在新石器时期,也就是大约1.8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懂得用绳结和贝壳串起来,以此记录日常发生的事情。到了大约1万年前,人们在器具上刻划符号,在山崖上绘制图画,这些行为是人类记事的全新途径,也是文字产生的雏形。

文字真正成型于五千五百年前,那时两河流域及北非埃及已发展出能按词语顺序记录语言的文字,分别是楔形文字和圣书字,这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由于文字的诞生,历史得以被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文化的文字系统。如今全球大约存在两千种不同的文字。文字历经数千年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刻画符号阶段,中古典籍文字阶段,以及现代字母书写阶段。

原始文字时期

最早的符号和图画出现在遥远的过去,接着两河流域在5500年前创造了钉头文字,北非埃及也同时发展出圣书体,这些标志着文字逐渐成型,那个阶段是文字发展的初期阶段。

刻符、岩画

刻画陶器和木石上的标记是文字的萌芽状态,无法构成完整语句,仅是独立符号,通常不被视为文字。这些标记被称为刻符,能够传递特定含义,具备标示事物的作用。岩画则像是绘在洞窟、山岩、石面上的写意画或简略图画,显得更为直白、生动。中国的岩画数量庞大,已发现的此类作品超过两万件。

山东莒县出土的陶文

规模宏大的祀神场面 中国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点崖壁画

文字画

文字性图画就是文字画。它是最初的通信符号,通常只有一幅,以形象为主,以寓意为辅。其中的图形不能分解,整幅图就是一种意思的传递,不局限于使用哪种语言,只要与看图者有共识就能传达其中的深意。

图画字

图画文字属于图画形态的文字,源自于文字图画,有的图画本身就是文字,有的图画上叠加图形文字,彼此解释,类似连环画。图画文字多用于原始宗教的教义记载,部分图形符号能够反复运用,象征着特定的事物或观念。但图画文字的表达无法拆分成句子或词语,它们共同呈现一段话或一个章节的内容,通常需要口语进行补充说明。

《俄亚占卜经》 东巴文

《耳苏人母虎历书》 沙巴文

古典文字时期

全球最古老的四种文字体系分别为苏美尔人的楔形符号、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的汉字以及玛雅文明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或者是丁头文字,它源自人类最早文明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是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居住在该平原南部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应用了长达3500年,后来传播到了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各个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展成熟的一种文字。

楔形文字的记录手段十分独特,采用锥形小棒作为书写工具,选用软泥板作为载体,通过按压方式完成记录。完成记录后,将软泥板置于阳光下晾晒或进行烘烤处理,从而确保文字的形态能够长久保存。需要注意的是,楔形文字并非从一开始就呈现为钉子的形态,它同样经历了从图画符号向抽象符号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传承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和民族影响,楔形文字在表音和表意方面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文字的排版设计_文字发展历史_原始文字时期

楔形文字在亚述帝国那段日子,也就是从公元前14年到前7世纪,成了地中海东边直到波斯湾一带通用的文字,它的声望也达到了最高点,不过后来这种文字就失传了。到了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楔形文字又短暂地兴盛了一阵子,但很快就不再使用了。有记录显示,最后一块楔形文字泥板是在公元75年制作的。

楔形文字

圣书字(埃及象形文字)

五千年前,在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孕育了辉煌的文明和雅致的圣书字。这种文字被他们视为神圣,因而得名“圣书”。从严格意义上讲,圣书字专指那些用于祭器铭文,或镌刻于庙宇墙垣与墓碑之上的碑文样式,它是最早出现的字体。从宽泛角度来看,圣书字还囊括了碑文之外的另外两种字体,即僧侣体和民众体。令人好奇的是,碑铭体、僧侣体、人民体这些名称并非源自埃及本土,而是由希腊人赋予的。

碑铭体属于图画文字,古埃及人重视书写技巧,因此金字塔或庙宇遗址上的碑铭体十分精巧,其排列顺序灵活多样,只要碑铭体中的人物和动物面部朝向哪方,文字便从该方向起笔阅读。碑文书法虽然制作精良,却不便于便捷记录,因此埃及的碑文书法历经“草化”演变出草体书法,使其更适合在莎草纸上记录商业文书、文学篇章等,书写规范以从右至左为准,文字的图画特征彻底消退。此后草体书法多用于记载宗教典籍,由于主要书写者为寺院人士,故称作“寺院体”。碑文书法则主要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与寺院体并行不悖持续了三千年时光。人民体形成于碑铭体和僧侣体之后两千多年,源于下埃及,属于对僧侣体的简化形式,也被称作“信函体”或“民间文字”。这种文字继承了僧侣体的排列顺序,但因其书写简便,反而增加了阅读和学习的难度。

圣书字未能得到广泛流传,仅在麦罗埃文和柯普特文中隐约发现其部分遗存。公元639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并控制该地,圣书字随之灭绝。

圣书字对文字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于,它有一套仅表辅音的音节符号,包括75组双辅音和24个单辅音(后来扩充至30个),这些辅音构成了字母的最初形态。

圣书字

汉字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初始形态,其形成时间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整整两千年,不过汉字是三大古典文字中唯一延续至今且仍在使用的文字。汉字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字形逐步变得简单,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推进,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形演变阶段,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标准文字。中国大陆地区普遍采用规范的简体书写,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则流行繁体字形。历经千年积累,繁衍出辉煌多姿的汉字体系,它同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字相互渗透,并传播至日本、朝鲜等地,构成了囊括三十余种文字的汉字影响范围。

“文”字的甲骨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玛雅文字

玛雅文明拥有美洲唯一成熟的自源文字系统。该文字发源于中美洲皮屯伊扎湖东北方的古代城邦,现今区域涵盖墨西哥、伯利兹和危地马拉,尤卡坦半岛是其核心地带。大约在公元前后的时段,玛雅族群发明了本民族专属的文字——玛雅文。在玛雅人的观念里,这种文字具有神圣性,据传由“日眼大神”所发明,仅限于巫师阶层掌握学习。玛雅文字记录了诸多内容,如时间计算、宗教仪式、神话传说、未来预兆、过往事件、故事诗歌以及戏剧剧本等。玛雅人借助毛发(主要是人类毛发)作为书写工具,利用树皮作为书写材料,文字排列遵循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玛雅文字并非以复杂的线条构成,其字形融合了图像和表音元素,保持着显著的图形特征,因此阅读时类似观看连环图画。

现存的玛雅石碑上的文字记录了从公元328年到公元16世纪期间玛雅的历史,证明玛雅文字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使用历史。但是美洲在哥伦布到来之前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地区,玛雅文字没有传播到其他民族或地区。在中美洲地区,玛雅人之后相继统治的萨波特克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对玛雅文化破坏严重,继承不足。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凶残地侵入了中美洲,那个地区当时是阿兹特克文明的统治时期,这一行为直接引发了玛雅文字的消亡,相关的典籍被付之一炬,精通文字的祭司们遭到屠戮,玛雅文字因此消失在征服者的武力之下,现存的玛雅文字记录仅存石碑上的铭文和三份手抄本,它们分别保存在西班牙的马德里、法国的巴黎以及德国的德累斯顿,这三份抄本根据其存放地点而得名为马德里抄本、巴黎抄本和德累斯顿抄本。

玛雅文

字母文字时期

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和北非埃及圣书字发展完善之后的两千年里,在甲骨文形成之前,地中海东部古代称为“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北方闪米特族群,发明了一种“辅音文字”。这种文字的产生,同东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交流活动密切相关。闪米特部族以商业立身,彼时当地通行的官方文字笔画繁复,形态如钉,而从事贸易的群体必须记录海量的货物清单以及商业活动细节,日常书写追求便捷与迅速,因此他们借鉴并改造外来文字的发音标记,逐步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表音书写系统。

在地中海东部岛屿和东岸地区,包括西奈半岛,都出土了古代字母的遗存,这些发现主要集中在上述区域。在约公元前1700年刻写的石碑上,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字母文字,不过这种文字尚未被完全破译。现存最早被解读的字母文字,出自公元前11世纪阿希拉姆国王的墓碑,根据其出土位置称作“比拨罗字母”,此名称源自古代腓尼基的比拨罗,即现今黎巴嫩所在地,碑文记录的是古代北方闪米特语,这种文字也被称作“北方闪米特字母”。在发现这块碑铭之前,已知的最早传世字母碑是莫阿比碑,亦称美沙王功勋碑,其年代为公元前842年。

三千年期间,北方闪米特字母传播极广,获得各民族的热烈接纳。现今全球多数国家的文字,都源自闪米特人发明的字母并经过演变。公元前一千年,南方闪米特人建立的撒巴王国,成为连接东方与地中海的商贸要道,国家财力雄厚,势力范围增大。字母慢慢演变出了四个核心类型,分别是迦南文字、阿拉玛文字、南方的闪米特文字(也称撒巴文字)以及希腊文字,这些文字彼此关联,能够寻到同一个起源。

因此,我们如今日常能够接触到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斯拉夫字母、藏文字母、缅甸字母、泰文字母、维吾尔字母,这些文字形态互不相同,各自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很久以前,它们其实拥有共同的起源。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