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版小白到探索图片配文规律,我的研究与分享之旅

时间:2025-09-06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4评论:0

以前我做排版时总爱用现成的设计素材,后来我试着选一张未经修改的照片来排版,才明白“图片配上文字”其实是个很麻烦的事,于是我专门花时间好好琢磨了这个问题。我浏览了众多设计领域知名人士的杰出创作,查阅了潮流刊物和高级画册,并非为了获取灵感,而是试图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手段,探究优秀作品在视觉表现上的共通之处,撰写此文的宗旨在于将这一探索历程告知各位。不过本人只是设计专业学生,技艺尚浅,而且文字功底也欠佳……因此阐述这样棘手问题的解析步骤,必定存在诸多欠缺之处,诸位姑且将其视为探讨交流。

为本答案做一个导航图,证明这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1、字体选择与字体组合方式

我首先选出了一些个人认为有特色的设计作品,依据它们的创作意图和呈现面貌,把它们归入“A”与“B”两个类别之中。

A组是“图片突出”,文字存在的目的只是粉饰这张照片而已。

B组是“文字突出”,文字在图片的衬托下被重点突出出来。

把那些文字内容单独分离出来,接着依照原先的书写形态以及文字的拼凑方法,最后将它们归类摆放整齐。

效果图如下:

可以看出这两组的字体之间差异很大的,在字体选择上:

A组的字体以现代无衬线体为主,笔划简洁,不带任何修饰。这类字体的应用范围很广,常见于商业宣传画册,或者用于突出人物画面中的潮流感与时尚气息。

B组的字体以古典衬线体为主,笔画的装饰性非常突出,常见于一些传统、自然以及情感表达极为丰富的图片中。

在字体组合方式上:

A组的文字搭配都密集地集合在某个隐形的方形区域内,在观感上构成一个整体平面。

B组各个字之间松散地摆放组合在一起,在视觉形成一个个点。

其实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两组字体在视觉心理的效果,见下图:

这种视觉效果上的差异,源于图像构成的两个关键部分

2、主体物与视觉焦点

摄影作品的视觉中心包含两个基本成分,所以单张影像里往往会有一个显著的人物或物件作为核心。而在风光摄影这类题材中,即便画面没有清晰的中心,依然会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视觉重点。

一张摄影作品的主体物和视觉焦点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如下图:

为了呈现“画面凸显”的优质设计实例中,文字部分和这两个核心元素的位置布局,同样制作了视觉呈现。分为C、D两个类别进行展示。

C组是文字部分与主体物的位置关系

D组是文字部分与视觉焦点的位置关系

C组的深色部分是画面中的主要元素,D组的白色小标记是观看时的集中位置,白色的区域用来书写内容。

显而易见,无需赘言,各位从先前呈现的图像中,大概就能明白文字同那两个核心事物之间的关联了,我依据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一番归纳总结。

当主体物被视为一个平面时,便容易明白在需要文字美化图像的创作中,各种字体会被归集到同一个平面内,由于平面元素在画面中的反复出现,整体画面就不会产生突兀感,同时也能使文字与图像之间维持协调一致。

当你见过许多C组类型的“设计图”之后,便会察觉到,在所有这类出色的作品中,文字和主要元素的摆放以及尺寸比例,都遵循着三条基本准则,

1:文字部分的面积绝对不能大于或接近主体物的面积。

2:文字“面”与主体“面”的边线保持联系(直线或平行)。

文字的边缘和画面边框的间隙,跟主体图形的边框和画面边框的间隙,几乎一样宽。

接下来审视D组,其文字内容跟视觉中心点的关联性,大体上同前述的铁性规则相仿,不过有一个独特的差异:唯有在视觉中心点处在画面正中时,文字内容才会采用居中对齐的方式呈现。

然而经过研究大量“视觉呈现”,了解到视觉中心点的确定,并不仅取决于画面布局,还包含许多需要特别留意的特殊情况,

主体景物杂乱无章,毫无关联,视线往往集中在中部区域

一张照片如果某个场景或某件物品分割了全部画面,视线集中点就会出现在分割的界线上,通常在画面中央,或者色彩最浓烈的地方。

3:眼睛单独作为视觉焦点

第一点所述的图片核心内容是零散且缺乏关联的。例如,它们的主题通常涉及天空、辽阔的森林植被或雨景等等。这类照片的视觉中心天然位于画面中央,文字内容也必须安放在这个位置,因为此时文字需要弥补图片本身缺少视觉重点的问题。(D组第一列第三张)

第二点指出,部分画面被某个场景或物件完全分割的照片,多是因为地平线或海岸线等元素造成的。另有一种情况类似,当照片中的主体物过于庞大,导致背景出现分割痕迹时,该主体物便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平面了。D组当中二列的第二位与第三位,就是那样一种情形,目光往往落在切割线的某个点上,这个点常常是颜色聚集的部位。

第三点具有关键作用,画面中只要出现眼睛,就会成为注意中心,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的眼睛,文字布局都必须围绕这个注意中心调整,而不是根据人物的整体形象来安排

已经阐述了诸多内容…….那么依据当前认知进行实践操作吧,创建一些“修饰文字图像”的示范。

从第二节开头呈现的那两幅摄影佳作入手,先进行展示,文字内容则直接选用A组的材料

以上的例子文字部分是怎么选择位置的,详细见下图:

这张图片展示了我确定文字位置并非依据直觉,而是严格遵循三条核心准则。左侧画面中,小狗虽为照片中心,但因眼睛的视觉引导,文字布局需围绕这个视觉中心展开,这一点与D组先前的研究结论相符。然而,在计算文字与画面边界间隔时,我们关注的是主体物与边界的距离,而不是视觉中心与边界的距离。

右图中,观看中心对准了图像透视汇聚的点,这个点恰好在画面的正中间,所以文字布局选择了居中对齐的方式。另外,照片里没有特别突出的对象,因此文字和画面边界的间隔没有固定标准,只要文字和观看中心保持关联,具体位置可以灵活安排。

后来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由于前两个案例都是以视觉中心为基准的示范,因此第三个案例选取了物体(杯子)作为参照进行布局,其操作步骤与前两个类似,不再赘述。至于最后一个案例,由于照片中的主体物是零散且缺乏关联性(夜空),所以文字内容只能固定在画面核心位置,以此调整主体定位。

其实我还想列举更多事例来阐释各种情形,不过写到此处觉得内容已经相当可观了。目前仅探讨了部分“文字掩盖图像”的准则与模式,下一节将论述“图像凸显文字”的特质。

3、字体与图形的配合

为了凸显文字内容,采用一种特定的排版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不必深入解读图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多数设计指导文献以及相当一部分杰出的设计范例中,图像常被视为一个大面积的色彩单元,其根本作用是为最终要呈现的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营造背景氛围。我之前讲过的,B组的字形布局常采用零散的分布形态,因此将其置于图像这种广阔的背景中,能够产生显著的对比视觉,从而更清晰地凸显文字内容。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显著不足:字体分布过于零散,不仅容易失去关联性,还会增加阅读障碍。同时,一张过于繁复的图片也会让文字部分难以凸显。

优秀排版大多借助字体和图形的搭配来实现,具体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第一种:形状图形

形状图形主要指方形、圆形以及一些不规则的形状图形。

(下面的效果图都是我统计优秀作品最常用到的方法)

上图展示的是三种运用方形的方式,我从左到右依个解释一下:

文字融入图像后若难以辨识,最佳处理方式是先在背景设置一个方形,接着调整文字颜色,确保其与方块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强化文字的视觉效果。

这种方法旨在不降低图片质量的前提下,将文字内容聚集在一个方形区域内,以此提升阅读体验,是包装设计领域常见的布局手法。

这个方形仅是象征,象征所有不规整形状的运用。当文字排列过于杂乱,又或者字体大小悬殊过大时,放置一个不规则图形,尽量与每个字建立关联,从而形成关联。

方形“聚合”的示范,其中色块的存在强化了文字的表现力,也维护了阅读的连贯性。这种色块可以在图片的任何方位放置而不受干扰,因此非常契合包装设计的应用场景。

根据他人意见,关于图形形态的内容我稍作增补:图形形态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核心位置放置一个颜色较深的图形,文字则置于该图形的内部中心;另一种是在图像的上方和下方分别配置一个颜色较浅的图形,文字则安放在浅色图形与图像的接触区域。这两种技巧可概括为“一深两浅”,具体效果请参考附图。

而关于形状的颜色和透明度设置,请看本文的色彩部分。

宣传单排版设计_字体选择与字体组合方式_图片上配上文字 排版规律

上图是关于圆形的常见运用:

普通:这是一个作为对比的普通排版

这个比方形更显眼,这个圆形能够换成其他图案,例如墨点之类的圆形图案,甚至可以利用图片中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以此强调文字部分。

这个功能也能凸显“面”字样,所以它常常被用于各种商业图录、广告海报以及各类宣传材料之中,以此达到宣传效果

上图是举例古文字也是可以作为一个圆形的运用。

第二种:直线

直线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完全笔直的线条,另一种是由微小的字符构成的一段连续字符(多见于英文文本)。

上面是纯粹的直线运用举例

联系:很常见的运用方法,不需要解释了吧……

这个“集中”图形的效果跟方形“集中”类似,只是它由两条线构成一个看不见的方形,看起来更讲究造型。这种图形通常只适合用在颜色简单或画面中留白很多的照片上。

相似物件:添置些相仿的装饰品……能够衔接两个段落的信息,时尚界的设计方案尤其多见,此处加个问号,原因是这类连接物的样式丰富,图示仅作示范……

这是另一种“直线”,由一排细小的字组成。

这个用法和前一种相似,不过它只在标题文字比较少的情况下适用。至于另外两种,就不必多说了……大家应该都明白。

第三种:字符

通常涉及数字与英文字母的组合,搭配文字能够产生更显著的强调作用。例如图中所示,其中阿拉伯数字的突出程度最为明显。

关于文字和图像的搭配方式,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那就是下面这个案例。

图中呈现了应用最为广泛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圆形图案与文字符号的结合,二者通过连字符组合,后面附加所需表述的内容。这种组合方式最为常见,其突出文字部分的效果相当出色。

4、色彩的组合模型

色彩部分的内容,由于缺少足够的实践验证,其结论的正确性有待商榷,因此仅供参考,仅希望这些内容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色彩的基本概念,众所周知,图中的红色象征活力,绿色象征生机,紫色象征典雅等等……然而,这种认知不能直接套用到字体配色上,现实状况远比这复杂。一张图片或海报中通常包含多种色彩,当这些色彩被整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所谓的“色组”,具体形态如图所示。

此时,怎样辨别图中这些色彩组合的心理感受呢?教材上介绍的方式是将其归类为四种类别,具体包括“对比色相对”、“对比色互补”、“相似色系”以及“邻近色系”。接着阐述这些种类的视觉感受,例如“对比色”能产生醒目、绚烂的感觉,或者更引人注目等等……不过这种思路只适用于那些仅使用少量色彩的图片或宣传品,因此当遇到色彩繁多的图片或宣传品时,这种方法又显得过于宽泛和单薄。

网络上的许多调色指南,通常借助“色卡”阐释色彩类别的心理感受,“色卡”是将单张影像中提取的三至六种核心色彩整合而成的搭配方案,并且认为“色卡”与原始照片在视觉感受及情绪表达上别无二致,所以众多设计创作会以此作为配色蓝本。

我查阅了大量关于色彩搭配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和文章,这些资料中的大多数观点都指出,一张简单的“色卡”远远无法说明照片带给人的心理感受。照片给人的视觉体验,并非所有颜色简单叠加的结果。并表示照片中色彩的多少、不同色彩所占的面积比例、冷暖色调的对比程度等等因素,都会对照片的整体视觉效果产生影响。

我归纳了这些文稿的见解,我另辟蹊径地构建了一个色彩搭配的框架,旨在揭示多种色彩搭配给人的心理感受,具体展示在图示中。

这张图片展示了一种色彩搭配的示意图,我将其构思为倒三角形形态。首先,倒三角形的顶端代表主要色彩,这种颜色在这张照片中最显眼,并且通常是画面中占比最大的色块。其次,中间一层是次要色彩,它的视觉冲击力比主要色彩要弱一些。最后,下方则包含了其他辅助性色彩,以及一些极小面积的强调色等等。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很多色彩组合的视觉心理效果,见下图:

X:亲和-强烈

主色调与辅助色调之间的差异程度,会左右观者的视觉感受,主色调和辅助色调的关联性越微弱,整体画面就越显得温和,相对地,主色调和辅助色调的反差越显著,通常源于它们在温度感、所占空间大小、色彩倾向上的不同,整体画面就会显得更为鲜明。

Y:平均-突出

这里说明的是主要色彩与次要色彩以及其他色彩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情况。当主要色彩与次要色彩的占比和其他色彩的占比相差不多时,画面会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而当主要色彩与次要色彩的占比远远大于其他色彩的总占比时,画面的整体氛围就完全被主要色彩与次要色彩所控制。

Z:单调-丰富

此项评估的是图像中色彩的多少,数量偏少时会显得单调,数量多则越显丰富。

这三种类型都采用XYZ进行标识,在归纳文字样式与色调搭配同色彩搭配模型间的关联时,就必须借助下图这个整体框架:

图中描绘了大型模型,其中色彩模型包含三种类型,构建成一个立体坐标系,意味着每张图像的色彩搭配,都对应该XYZ坐标系中的一个位置,换言之,任何色彩搭配方案都会符合这三种类型中的某一种,由此可以产生八种色彩搭配方案(八种心境),现列举部分如下

在大模型中,存在四种具有冷暖差异的色彩区块,分别对应四个不同区域,从上至下依次为“粗古”、“细古”、“细现”和“粗现”。这些色彩区块的作用在于:当某个色彩组合越接近坐标系中的正方向时,应选用更为粗犷的古典字体;而当色彩组合越靠近负方向时,则需采用更为粗重的现代字体。

色彩越是鲜明,对比越是强烈,层次越是丰富,就选用传统的带有装饰性笔画的字体,而且笔画越厚重越好,色彩越是柔和,分布越是均匀,色调越是单一,就选用简洁的没有装饰性笔画的字体,而且笔画同样要足够粗壮,这体现了大型模型的一项功能,即色彩搭配与字体风格之间的关联性。

大模型还具备这样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色彩的数量或性质,来调整图像的色彩搭配方向,用以传递某种情绪、突出某个重点,或者配合特定的文字样式等等……调整的方式,就是借助文字或图形的色调。这就说明在图片中添加文字,本身就对照片的色彩感受产生了作用。

综上,我们拿刚才的图片来举一些例子,见下图:

照片的色调具有鲜明、醒目和单一的特点,因此挑选了精致笔触的复古字体,这属于用文字美化图像的案例。

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图像来强调文字内容。该照片在色彩表现上既有鲜明感,也有醒目感,但整体色调却较为单一。我的处理方法是首先添加两个粗犷的毛笔字(粗古),以此突出一个主要色彩。接着再插入一段酡红色的英文,使色彩组合更加多样,并与“粗古”相呼应,从而让色彩的情感传递更为清晰。

最后的示范,涉及图形的色调调整和透明度控制,这是一个说明性质的内容。这张图片的色彩搭配较为均匀,因此我采用一个图形覆盖某个辅助色,同时运用“粗古”字体的方式来凸显主色,从而将这个色彩组合的“普通”特点转变为“醒目”。这个案例旨在说明:图形的色相挑选,主要取决于你希望如何调整色彩组合的特征,而透明度的应用,则能够影响色彩组合的“多样”程度。

过程见下图:

5、单个字体的形态

内容已经相当丰富,立即呈现结果(感)。归纳了全部的指南和杰出的创作实例,我认为区分各个字体最关键的三个方面:请参见图示

字体装饰是施加于文字笔画尾部的修饰,这些装饰并非绝对存在或缺失,而是呈现出数量上的差异,界定并不清晰。人们常依据笔画装饰的丰寡程度来区分“古”体文字与“今”体文字。古老的字体适合用作题目,常出现在带有自然气息、传统文化或历史沧桑感的主题中,现代的字体则多用于展现时尚潮流、科技创新或日常生活的场景,前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感染力,后者则强调精练。

线条的粗细存在不同,较粗的线条用来加强重点,较细的线条则用于描绘精细之处,比如凸显某件商品的精致工艺。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粗细线条的混合使用,这种粗细的变化其实可以看作是形态上的装饰手法。

弯曲与否的差异在于刚柔,弯曲越明显的字体适合传达刚劲,相反弯曲较和缓的字体适合展现女性的温婉。请参考以下两个实例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