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工智能出版技术创新研讨会举行,共话融合发展路径

时间:2025-07-18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3评论:0

从古老的印刷技术演变至先进的智能实体,出版业再次站在了技术革新的交汇点上。到了2025年,人工智能对出版界的渗透已经从表面触及到了深层,影响日益显著。内容创作方式正在变革,出版流程正在重塑,产品形式和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整个出版行业正全面迈向由技术引领的深度发展阶段。

在此情形下,“2025人工智能出版技术创新研讨会”于京城成功举办。会议以“破壁·深融·智启”为核心议题,吸引了出版、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他们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和解决方案,深入交流了融合发展的途径,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与会嘉宾普遍认同,出版行业不应再犹豫不决,亟需以问题为核心,以创新的心态推动“技术—内容—服务”这一产业链的全面革新,从而实现从“图书出版”向“知识服务”的实质性转变与飞跃。

夯实内容底盘 激活技术转化“内生动能”

出版已不再仅仅是“出书”,它已演变为“构建系统”“塑造生态”“提供体验”;出版人的角色也不再局限于内容加工,他们已成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数据管理的执行者以及服务的供给者。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出版的关键竞争力并非在于是否掌握技术,而在于能否将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进行结构化、数据化、智能化处理,使之成为可随时调用的知识财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总经理郎红旗认为,尽管AI技术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专业出版社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心源自于他们在行业内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壁垒和人才队伍,这不仅构成了出版机构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成为了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宝贵财富。

当前,众多出版社在技术实力构建上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系统化信息化人才的积累和自主创新能力上。郎红旗指出,技术上的不足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缺乏忧患意识和变革的意志。“若一味沉溺于内容资源的假象优势,忽视了对新一轮变革的足够关注,专业出版行业可能会错过至关重要的机遇窗口。”出版机构需将内容视作宝贵的数据资源,借助技术这一纽带,加速推动内容生产方式向知识服务模式的转变,并打造“内容融合技术、结合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传播体系。

肖风华,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时也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社长,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他指出,出版业本身就是技术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不应仅仅被动地接受技术,更应该主动地参与到技术体系的建设中去。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将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的生产逻辑和组织的结构,进而推动出版行业的边界得到全新的界定。在变革剧烈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基于底层战略的精准判断和远见卓识。为此,广东人民出版社已经设立了“首席信息官”以及“人工智能架构师”的职位,以保障数字化转型的大方向不被他人所左右。“在AI时代,转型并非可选项,而是必经之路。唯有现在开始行动,我们才能在未来占据有利地位。”

AI技术正在重塑出版行业,实现了价值的融合与创新。这一融合出版的根本在于对出版形态的数字化改造,其中AI技术扮演着推动转型的关键角色。在应对转型挑战的过程中,出版业也迎来了重新审视和定义自身价值的良机。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的董事长何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AI技术通过优化编辑、印刷、发行等整个流程,促使纸质书籍向纸质与数字融合的产品形态转变。何龙认为,AI技术在出版行业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内容制作、编辑审核、排版设计等环节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借助个性化推荐、智能互动等特性,显著增强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以长少集团策划并出版的“大国巨匠·科学家精神绘本书系”为例,这套书籍完全由人工智能进行绘制,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该举措不仅彰显了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领域的无限潜能,同时也昭示了AI技术在增强出版效率与内容品质方面的卓越成效。而且,长少集团旗下的少儿定制化数字阅读平台,运用AI技术成功实现了内容的精准推荐以及阅读水平的智能评估。

打通场景边界 探索出版产品“新表达形式”

印刷术标志着出版领域的首次技术变革的开启,而如今,人工智能正引领出版业迈向“智能驱动”的崭新时代。这一变革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了新的机遇;它不仅重新塑造了出版流程,还重构了整个出版生态。

图书排版设计_2025年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_人工智能出版技术创新

对出版业而言,技术推动力不仅在于优化内容制作流程,提升效率,更在于赋予出版物全新的展现力和互动性,促使“出版物”向“出版体验”转变。以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为例,他提到的《寻找匹诺曹》一书,通过结合视频导览、音乐辅助阅读、在线互动以及多结局设计的AI赋能,为“Z世代”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脑洞大开”阅读体验。陆小新认为,现今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数字世界中的多模态内容体验,他们对图书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阅读,更希望图书能够提供探索、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内容的设计与出版流程,已经不再是一种额外的尝试,而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选择。

正如陆小新所说:“我们追求的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要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他们应当阅读的优质书籍,更高效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理念亦适用于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在新媒体领域的具体实践。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书海公司的副总经理董晓宁指出,该集团与数传集团进行了紧密合作,成功打造了“走读三晋”这一账号,专注于传播山西文化。他们采用直播、短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致力于将“文化”转化为“商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闭环。

董晓宁指出,出版社需积极管理自家的社交平台,并借助网红的力量共同打造流量体系,完成从被动销售到主动管理的策略升级。他表示:“尽管我们粉丝数量有限,但转化效果显著;尽管单品售价较高,但产品本身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董晓宁进一步说明,一套标价14600元的《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在其直播平台上能够实现每日销量一册,“精准、垂直、专业”成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重塑系统逻辑 构建出版行业“智能基础设施”

AI出版的领域深处,不仅对内容提供方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迫使出版机构在组织架构上实施“技术革新”。这一从“人机结合”向“智能主体与业务流程融合”的转变,要求出版单位具备对自身数据架构、运作逻辑以及行业规范的深入理解和重新设计的能力。

肖风华指出,我们并非技术匮乏,而是缺乏对技术的深度整合。单纯部署通用型大型模型并不能有效解决出版难题。出版行业真正渴求的是一种“结果导向的AI”,即拥有执行力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根据出版单位的具体工作流程、校对规范和内容风格进行定制化的训练和应用。他强调,“整合一体化部署、企业数据以及用户逻辑”才是实现智能化出版成功落地的核心途径。”肖风华说。

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深入运用已全面步入实际操作阶段,正促使该行业从表面工具革新向根本逻辑重构快速过渡。“人工智能将引领出版机构迈向数据、流程、生产、图书以及营销的智能化,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变革。”数传集团执行总裁施其明如是说。

施其明透露,数传集团借助构建的BOOKSGPT出版大模型,实现了对选题策划、内容制作、三审三校以及营销发行环节的AI技术服务支持,从而为出版机构提供了一站式、覆盖内容创作至资产管理的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在内容方面,数传集团针对每册图书打造了AI RAYS服务体系,打造出高度贴合本书特色的资源库以及精确度极高的互动问答,进而促进了“每书一面”的智能化传播模式的形成。

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勇敢面对发展障碍,出版业方能在复杂环境中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在融合发展的前沿领域占据先机,在智慧启航的关键节点上实现突破。新加坡金融科技学院院长李国权更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AI普惠教育”这一重大议题。他坚信,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出版业的核心已经从单纯的“内容供应”转变为“技术赋能”的全新模式。特别是在涉及多语言、多元文化和不同应用场景的领域,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内容国际化”的关键工具。因此,他建议我国出版机构可以借助与AI技术企业的合作,将优质内容、专业教材以及文化资产等资源,积极向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进行拓展。拥有7亿人口的南方国家,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高品质的内容和低成本的传播方式,这一需求恰好成为了AI时代中国出版行业的新机遇。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