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诞生记:从稿纸到精装,装帧背后的出版故事?
最初,这些文字或许只是堆叠的纸张或一个Word文档,它们在上海的阁楼、伦敦的咖啡馆或里斯本的海滨长廊中被一字一句精心打磨。经过作者投稿时的焦虑不安、编辑的严格筛选,它们终于获得了成为书籍的机缘。
这些内容或许是一则故事、一类知识,亦或是一场思想的较量,本身并无贵贱之分,然而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被制作成平装本,内含未完成的书籍内容,成为了众多书籍中的一员;而另一部分则得到了更为“高贵”的对待,为了防止潮气侵入完整的书页内部,书籍的边缘被金箔所覆盖,并精心打造出滚金口,触感顺滑,光彩照人。
数字媒体对出版、音乐及电影等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然而,众多出版商与作家依旧主要依赖销售纸质书籍来赚取收入,而在这一过程中,书籍装订的成本仍然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
自2008年起,goodreaders便进行了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超过六成读者会因封面设计而选择购买某本书。时至今日,一本图书的定价中,究竟有多少是书籍内容的体现,又有多少是装帧与设计的贡献,或许可以在电商平台上找到答案。
《呼啸山庄》珍藏插图版。
以《呼啸山庄》为例,平装本的售价为38元;然而,珍藏版插图本则配备了皮质封面、竹节式的书脊、80克的高品质纸张,以及知名插画师的木刻插图,其定价高达289元一本。在评论区,众多读者纷纷对这样的设计和增值服务表示赞赏,他们评论道:“这部世界级名著确实值得一读!”“一本好书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尊贵。”
英伦书,买的就是装帧
在英国布克奖揭晓入围名单之际,总会特邀“设计师装帧师协会”挑选六位经验丰富的装帧师,为入选书籍量身打造独特的装帧设计,这一做法已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装帧师们将获得一整套尚未装订的印刷书页,他们可以尽情施展才华,不受任何束缚。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将在颁奖典礼上公开展示,而创作者本人也将亲自向作家阐述其创意所在。
2018年布克奖的候选名单中,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作品《上层林冠》备受瞩目。这幅封面设计由莱斯特·卡彭精心打造。
从布克奖入围名单的公布到10月份的颁奖典礼,期间通常仅有4至5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装帧师必须仔细研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此外,一本书的手工装订至少包含25道复杂工序。他们还需构思出既合理又富有创意的装帧设计方案。因此,对于装帧师而言,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在2021年,凯特·霍兰德为达蒙·加尔古特所著的获奖之作《承诺》设计封面时,她细致入微地运用了历经数百年传承的古老工具,从页面边缘的精致装饰到书名最后的雕刻,无一不显其匠心独运。她甚至亲自用原始的牛骨巧妙地折叠书页,以粗砺的麻线细心缝合书脊,刻意强调手工制作的质朴之美。在企鹅图书的版本中,肖像封面是重点,而到了凯特·霍兰德的设计中,土地则成为了封面设计的主要构成。
她觉得,《承诺》一书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手法,就如同电影镜头般,引领着读者穿梭于不同人物之间;在时间的流转中,每一位角色并无明显的高下之分,唯有那沉默而神秘的土地,承载了这一切。
书籍的装帧技艺源自英国人的祖先,在15世纪以前,英国书籍的封面上装饰较为朴素,其核心在于实用性——封面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书籍。随着伊斯兰装帧师所创烫金压印技艺传入欧洲,奢华且雅致的装帧风格便在英国岛上逐渐崭露头角。那时,先进的皮革加工技术已经问世,多样化的色彩丰富的优质皮革为装帧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并且这一特色已逐渐演变为欧洲书籍装帧领域的经典传统。
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种省时省力的出版印刷及装帧技术应运而生,布面书壳的批量生产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然而,这种变化让从事传统手工装帧的工匠们深感忧虑,他们认为,这种新方式使得书籍丧失了原有的美感与灵魂。威廉·莫里斯的批评声最为激昂,他领导了抵制机械化潮流的美术与工艺运动,并创立了知名的凯尔姆斯格特私家书坊。在该书坊中,他亲自参与手工造纸、排版和印刷,以此对抗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
战后,伦敦涌现了一批致力于书籍装帧复兴的人才,这些人多数出身于传承了三代四代的知名装帧世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将手工装帧的书籍打造成独立的完美艺术品,更力求其能够映射或引领当下的艺术设计风尚。
董桥曾撰写多篇短文,分享他对装帧艺术的狂热之情,他崇尚欧洲古老的装帧技艺,“那些经典的老封面和老式手工,其品质始终坚守着19世纪典雅的装饰风格”。至于插图,他对老一辈画家的精细笔触同样情有独钟。例如,毕加索于1931年为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的插图本,售价高达1.8万欧元,但董桥对此却只是匆匆一瞥,便觉得索然无味。他甚至如此表述:“书痴起初只挑选打算阅读的书籍,随后开始搜集那些渴望阅读的书籍,接着下定决心要通读所有藏书,最终带回家的都是那些装帧精美的古旧书籍,即便书中包含的绝版文字难以理解,也坚持购买来欣赏。”这或许正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传统书籍装帧中,买椟还珠现象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所在。
“我重新设计了《日本国宪法》”
2020年10月16日,众多参观者涌入第二届南京艺术书展进行游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本平面设计领域飞速发展之际,当下的书籍设计已超越了“手艺”的范畴。这不仅涵盖了开本大小、装帧样式、封面设计、腰封制作、字体选择、版面布局、色彩搭配、插图绘制,以及纸张选用、印刷技术、装订工艺等各个细节,更着重于从书籍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流程。这一过程从书籍的平面形式延伸至立体呈现,融合了设计者的艺术见解、创意构思以及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
简而言之,在日本,书籍设计是脱胎于装帧的一种表达。
2021年,日本知名平面设计师松本弦人,对《日本国宪法》进行了重新设计,其作品荣获了Tokyo TDC(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颁发的奖项。
在发表获奖感言之际,他感慨地说:“设计已超越了经济所能触及的想象边界。疫情期间,我有幸获得了今年的荣誉。这一时期,人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社会、生活和身体。这一过程,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生活、身体与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此书的构思灵感源自《日本国宪法》的版式布局,以及受其启发的战后日本艺术风格。在第二章《放弃战争》中,松本弦人巧妙地将原子弹爆炸的影像与一张爱因斯坦吐舌头的滑稽鬼脸并置。
日本平面设计师松本弦人设计的《日本国宪法》封面。
高田唯作为日本平面设计领域的佼佼者,因其独特的“丑设计”风格而广为人知,他常选用低分辨率的图像,并巧妙地运用看似错乱的文字。在2017年,他负责编辑代表日本设计最高荣誉的JAGDA年鉴时,以儿童般的线条描绘的太阳和月亮引发了业界的强烈反响,有人甚至批评他的“混乱设计”有损JAGDA的声誉。
随后,在银座某次展览的前言部分,他记录下了自己对于设计的见解:设计师应当如此,学生亦应如此,新入行者亦应如此,无论男女,均应如此。对于那些发表此类言论的人,无需过多关注,而应专注于自己内心所认同的、感到愉悦的、触动心弦的方向,这正是我希望传达给众人的信息。
在日本,每年都有超过四万名年轻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的设计理念旨在向年轻人传达一个信息:无需因无法融入学校、公司或社会而感到失落或自责。我就是我,你只需做好你自己。这种书籍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艺术家们也常常将书籍作为创作的媒介,从而诞生了众多风格独特的书籍设计。
理查德·朗所创作的《河泥纸》之封页设计。
理查德·朗,他是大地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河泥纸》一书中,作者采用的纸浆源自全球各大河流的泥浆。该书的纸张呈现出多样的色彩,而书页上则印有每一条河流的名称,诸如尼罗河、哈德逊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以及黄河等,共计十几条河流。这样的设计使得这本书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部河流的专著。
在1966年踏入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的门槛之前,朗曾在布里斯托尔的一所艺术学院深造,并在一家造纸厂度过了一段时光。那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坚信,我对纸张与书籍的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那段工作经历……它让我得以将众多想法通过这一媒介进行表达。”
一本无可挑剔的普通书
在中国,书籍设计领域尚未完全成熟。众多出版社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模式,封面设计与内文设计通常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尽管整个出版流程对书籍设计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要让编辑和营销团队在书籍设计阶段发挥作用,让设计师参与到选题策划、产品规划以及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并作出决策,目前仍然难以实现。所谓美术编辑负责的书籍设计,只是封面和插图。
2021年7月8日,位于北京的艺博会现场,众多设计精巧的图书琳琅满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众多书籍的设计常常越界行事,宛如精美的工艺品——尺寸不规范、难以手持阅读,甚至让书架显得尴尬。在迎合家居氛围方面,这些书籍的设计甚至不及那些装饰性书籍。一些装饰书籍的文案颇具吸引力:“家具展示道具书、仿真书籍、装饰书刊,装饰您的展示书柜,让书柜不再空荡,增添一丝生机。”无论是家具店、房产展示间,抑或是衣柜、橱柜以及其他柜类产品,您都可能需要这样的装饰品。
吕敬人,年已七旬五,是国内率先将“书籍设计”这一理念从传统装帧中独立出来的人物。1996年,他携手宁成春、吴勇以及朱虹共同撰写了《书籍设计四人说》一书,在该书中,他们提出我国书籍设计应实现从“装帧”向“书籍设计”的转型观念。吕敬人在担任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的评委期间,曾这样阐述他的观点:“书籍的审美并非仅取决于装帧的优劣,它更侧重于一本书内容展示的传达结构、创意节奏、空间布局、字体运用、文本编排、材质印刷的精良程度以及阅读时的五感享受。在这些方面,他尤为看重编辑设计的独特思路和文本结构所展现的惊喜,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整体效果。”
在古代中国,关于书籍的加工处理并没有所谓的“装帧”这一术语,而是用“装订”来概括,这包括了艺术设计和制作工艺的全过程。在《藏书纪要》一书中,清代藏书家孙庆增对装订艺术进行了阐述:装订书籍,并非追求外表的华丽,而是要注重保护书籍,使其款式古朴典雅,厚度适中,制作精致且端正,这才算是上乘之作。这意味着,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确保书籍的完整无损,同时将阅读体验与审美需求有机结合,并非仅仅追求外表的华美。
从这一角度观察,书籍的设计更像是一种追求简约至极的艺术形式。它可能无所作为,亦或是在读者心中不留痕迹。不论是那些极尽奢华却空洞无物的装饰性书籍,还是那些干瘪无味、如同鸡肋的实用书籍,抑或是那些作者沉溺于自我表达、让人难以理解的独立出版手工书,它们实际上都不及一本设计完美、无懈可击的普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