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发展变化愈发精致,掌握书的结构优化很重要
书籍是当代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其文字记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老的甲骨文演变至简帛,而书籍的形态也从传统的线装书过渡到了现代的电子书。随着书籍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其精致程度也日益提高。
评价一本优秀的书籍,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具备价值,而且对于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追求美观精致,风格独特且鲜明。
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的构造越加熟悉,就越能激发出新的设计灵感。对书籍各部分进行优化,虽然看似容易,实则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展现你的专业素养。接下来,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书籍的结构:
这些元素并非必须全部包含,读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挑选。通常情况下,元素种类越多,书籍的品质也就越高。具体来说:
书芯
书身一词通常也用来指代开本大小,这指的是将一张完整的印刷用纸裁剪成多少份。例如,32开开本意味着一张纸被裁剪成32份,这种开本常用于普通书籍;16开则是指一张纸被裁剪成16份,这种开本常用于杂志;而64开则是指一张纸被裁剪成64份,这种开本多用于中小型的字典和连环画。
版心
该区域承载着页面核心内容,用户可按个人喜好调整其尺寸与布局。
选择合适的版心字号至关重要,通常成年人在阅读正文时适宜使用12号字体,而儿童读物则需采用32号字体,至于老年人阅读,字体也应适当放大。
至于书籍版心的空白处理,理论著作通常可以适当放宽白边,以便读者在空白区域进行笔记和批注。而对于科学技术类书籍,由于出版量较小、读者较少且成本较高,白边的留置则应相对紧凑。至于袖珍本、字典、资料型小册子以及经济型书籍,在确保实用性的同时,也应尽量节约纸张,白边宽度至少保持10毫米。而对于精装本和纪念性质的文集,则适宜采用较宽的白边,这不仅能够提升书籍的尊贵感,也能彰显其独特的气质与风格。
书封
将书籍装订成册后,在其内部书芯外围粘贴的保护层,我们称之为封面,亦称作书封、封皮或外封等。一个优秀的封面设计,在内容布局上应追求繁而不杂,即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同时,也要做到简而不空洞,即在简洁的图形中融入丰富的内容,并通过添加细节来丰富整体设计。
在色彩的运用、印刷的技巧以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方面,应当精心打磨,以期让观者感受到独特的氛围、深远的意境或是高雅的格调。
封面只有内页的2/3高,作为列书,会看起来有特别的秩序美。
裸露线装书脊,简洁不失优雅的美。
勒口
书籍封面内侧的延伸部分,通常用于展示作者或译者的简要介绍,还包括与本书或同类型书籍相关的图片,以及封面上的说明文字。此外,这部分还可能留有空白的空间。
勒口通常用于精装书籍,其尺寸的设定应以封面和封底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为佳,宽度通常介于3厘米至15厘米之间。若封面或封底带有底图,勒口的图案应与封面封底的图案相连接,以便在装订过程中,若书脊的尺寸有所变化(如书脊厚度等),勒口也能相应调整。
腰封
图书封面的中部常有一条纸带,作为外部的装饰元素。这类腰封通常选用质地坚韧的纸张制成。它位于书籍腰间,宽度通常与图书高度的三分之一相仿,甚至更宽;其长度必须足够,不仅能够环绕封面、书脊及底封,两侧还需额外留有勒口。腰封上可以印刷与图书相关的宣传和推荐文字。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的表现不足。
然而,图书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无书不腰”现象,却引发了部分读者的强烈反感。一些读者在网络上发起了“恨腰封”的倡议,这一行动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甚至有人表示,拿到新书后,他们首先做的便是“毫不犹豫地将腰封撕下,丢进垃圾桶”,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腰封的极度厌恶。
书口
书籍的背部相对面,是读者能够翻阅的开口部分。当书籍垂直摆放时,书页的上端称作上切口,而下端则被称为下切口或书根。大多数情况下,书口是空白的,但有些设计师会对其进行独特设计,使得翻阅书籍的过程更加有趣。
环衬
“连环衬页”这一术语的简写形式。它指的是将一张较厚的纸张对折成双页,其中一面粘贴在书的封里和封底内部。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节约纸张,还能确保封面、封底与书芯紧密结合,从而保持书籍的平整度,避免出现皱折。连环衬页是精装书以及索线平装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扉页
书籍的第一页(亦即全书第二页)之下,有一张单独的衬纸,上面印有书名、出版社名称以及作者姓名。某些书籍将衬纸与扉页合并装订,这种形式被称为扉衬页,亦即筒子页。
扉页的版式设计主要通过版面面积、比例、疏密程度以及文字位置来展现设计者的创意。在纯文字扉页的设计中,字体的选择需恰当,布局要整齐有序,错落有致。文字编排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齐头齐尾、齐头不齐尾、对齐中央,还有竖排文字、横排文字、变化文字,甚至将文字排列成图形等多种方式。
书签带
书芯的一端被巧妙地粘附在书脊的天头处,而另一端则未进行任何固定,仅以细薄的织物带子轻轻系住,其功能与书签相似,因此得名书签带。
插图
插图在现代书籍中扮演着文字无法取代的角色。自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兴起以来,鲁迅等先驱者便引领了一股绘画插图的风潮,古元、黄新波等艺术家纷纷加入,创作了大量插图,其中不乏木刻杰作,这些作品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在这些插图艺术中,古元的《祥林嫂》广为人知,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以及彦涵的《王贵与李香香》等,都是国内颇具盛名的佳作。
插图与文字有所区别,它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直接触动读者的感官,运用鲜活、详实、可信的视觉手法构建出感人的艺术气氛,这种优势是文字本身所无法比拟的。当读者翻开书籍,沉浸在密密麻麻的文字海洋中,得以欣赏插画家们依据情节精心创作的图画,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体验。
画家通过艺术美感的展现,将书中的故事和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这不仅丰富了书中的文字语言,也弥补了其功能上的缺陷和不足。
装订
书籍的装帧依据精致程度,分为平装书和精装书。
平装书籍通常采用优质纸质材料制作,其装订方式简便,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以下列举了几种较为常见的装订方式:
骑马装订法,即在书页折缝处用铁丝固定,这种装订方式适合于页数较少的杂志或小册子,翻开书页时能够完全展开。
靠近书脊的版面采用三眼线订或铁丝订的方式,钉眼需占据大约5毫米的版面空间。这种做法操作简便,但页面无法保持平整,阅读体验不佳。而且,铁丝容易生锈折断,进而导致书页散落。
将单页书页以线串连成册,既稳固又便于展开,特别适合于页数较多的书籍,堪称一种完美的装订技术,然而其制作成本相对较高。
无线胶背装订质量上乘,众多书籍均采纳此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胶粘材料会逐渐老化,最终可能引发书页脱落的问题。
装订过程中,先对书页进行锁线处理,随后再进行上胶操作,且不再进行铣背。采用此法装订的书籍,既牢固又平整,而且目前市面上采用这种方法装订的书籍数量也相对较多。
书帖在书心中经过两次粘接处理,首先,第一次粘接将塑料线订脚与书帖纸张紧密结合,确保书页在书帖中稳固;其次,第二次粘接则采用无线胶粘订技术,将烫订好的塑料线书心进一步粘接,形成坚固的书心结构;此方法订制的书心不仅牢固可靠,而且由于省去了铣背打毛的步骤,有效降低了胶质问题对装订质量的负面影响。
精装书的构造相对平装书来说更为复杂,其主体结构大多隐藏于书壳之内。封面部分由裱装材料如漆布、人造革、多种纸张及织物等构成,并辅以里层材料——纸板和中经纸。书封壳又分为软壳与硬壳两种,软壳采用较薄的卡纸和塑料制成,而硬壳则由较硬的纸板加工而成。
精装书的内封面,其结构中包含中缝和包边等额外元素,因此在确定内封面尺寸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额外部分,不能仅以书籍的实际开本尺寸为依据。
书壳的宽:书宽x2+书脊+中缝x2+包边x2+飘口x2
书壳的高:书高+包边x2+飘口x2
一般中缝尺寸:7-10mm
包边加上纸板厚度一般为17mm
飘口一般为3mm
在制作精装书籍的过程中,务必在四周边缘预留充足的空间,以便印刷人员能够进行尺寸的精确调整和必要的改动。
精装书籍的封面及书脊、书角部分,可以实施各式各样的造型处理。这些加工手段和样式丰富多变,例如书心部分可以制作成圆脊(含或不含起脊)、方脊、方角或圆角等形式;而封面处理则包括整面处理、接面处理、方圆角处理、烫箔处理以及压烫花纹图案等多种方式。
在当代书籍装帧设计领域,许多设计师会参考古代线装书的装订方式,从而衍生出独具特色的书籍美感。
书脊部分裸露,借助各式线材以及错综复杂的装订手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设计风格。然而,现今的精装书籍已不再采用手工装订,多数是通过机器来完成这一繁琐的线装工艺。
总体而言,在进行书籍设计时,必须深入研究现有资料,确立整体的创意方向,进而依据这一方向来决定书籍的尺寸、版面、字体大小、布局以及装帧方式。同时,书籍的文本与图像内容需相互映衬。比如,针对一本探讨环境污染的书籍,若其核心目的是号召公众关注天空变暗这一生态问题,那么在图片和封面的设计上,可以采用黄土色硫酸纸进行遮挡,并加入磨砂颗粒质感,以此强化污染主题,并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这样的书籍才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