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体系:设计大咖精心塑造美学基调,传递丰富内涵
观看亚运赛事的民众,其视线范围内应当持续出现一组代表钱塘江潮汐的水纹图案,一片洋溢着欢乐与活力的渐变色“虹韵紫”,或者一连串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运动场景的画面……这些既协调又独具个性的构成部分,共同组成了杭州亚运会的视觉符号体系,涵盖了会徽、宣传语、圣火、奖牌、福娃、体育徽标、主题图形、色彩方案、指示牌、辅助标识以及衍生设计等。它们体现在赛场内外的每一处细节中。
这类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构思,源自不同行业的设计专家之手。他们用心展现杭州的历史底蕴、人文气息、自然风貌和科技特色,合力营造了亚运会的整体情境和审美规范。此外,通过视觉化的手法诠释了东方韵味、历史传承、水乡风情、数字智慧这四个层面的概念,借助亚运会向整个亚洲传播并彰显具有水准且富含文化底蕴的中国设计理念。
会徽:“潮涌”携手共同向前
杭州亚运会标志“潮涌”的中心图案,包含六个部分,分别是圆形扇形、钱塘江水景、江潮浪尖、运动跑道、网络连接图标,以及代表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案,下方印有承办城市名称及活动年份,这些部分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杭州亚运会标志。
亚运会会徽
扇面式样展现南方地域文化内涵,赛道象征运动角逐,网络标志符合钱塘都市风貌,圆形图案为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标志性图案。钱塘江与钱江潮水构成了徽标的视觉中心,青翠的山峦和秀美的江河描绘出浙江杭州作为山水之城的自然风貌,汹涌的江潮则体现了浙江人民敢于引领时代潮流的精神风貌,整个徽标图案寓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澎湃不息的发展浪潮,同时象征着亚奥理事会各成员单位紧密团结,携手并进,永不止步,该徽标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袁由敏负责主导创作。
亚运会会徽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除了会徽等核心视觉符号外,还设有七种辅助标志,分别是可持续标志、公众参与标志、测试赛标志、智能标志、火炬传递标志、文化活动标志和志愿者标志,这些标志通过各异的图形元素,生动展现不同亚运项目的特色主题。二级标志的项目构思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担任艺术顾问,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王弋负责牵头并带领团队共同完成设计。
亚运会会徽
各个标志在一致的造型布局和色调搭配中,构成了彼此呼应、浑然天成的集合体。文化活动标识从良渚玉璜的古典纹饰中汲取灵感,融入设计元素,彰显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延续与发展;志愿者标识由外围多个爱心形态组合的实体图案,以及两个人联手支撑一枚爱心轮廓的虚线造型,生动表达了亚运精神的团结与融合。
体育图标:动静相宜的运动韵律
体育标志是赛事关键的形象符号,常见于场内外的标牌布置、路径指引体系、选手参赛信息以及观众看台指引等众多场景。随着数字媒体发展潮流,为展示“智慧亚运”特色,组委会不仅推出了固定体育标志,更开创性地推出了亚运会首批动态体育标志。这套动态标志由袁由敏、宣学君、陈申联合设计完成。
体育图标
体育标识由四十种主要项目、六十一项细分项目构成,借助极简的构成要素,实现了丰富的表现力。其显著特征之一在于运用了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双勾线条技法;此外,双勾线条与波浪形态的轮廓相近,并与亚运会徽记产生了关联。设计时融入了东晋“曲水流觞”的文化符号,用蜿蜒的线条描绘溪流形态,使每个图标都栩栩如生,同时体现了相聚的亚运精神。创作人员仔细分析了各项运动的姿态,保证图标动作的规范统一,还尝试了各种色彩和材质对图标呈现的影响。
体育图标
动态体育图标视频动画,动作准确无误,节奏明快流畅,效果显著可见,配乐以江南丝竹为主,并加入鼓声。动画画面简洁利落,节奏感强,充分展现了江南的雅致韵味和竞技体育的劲爆力量。
色彩系统:“淡妆浓抹”的城市特质
杭州亚运会的色彩方案选用“淡妆浓抹”作为核心理念,这个概念源自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诗句“若将西湖比作西子,淡妆浓抹都同样美丽”。该色彩体系融合了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与杭州城市的风貌特征,精心挑选了“虹韵紫”作为主导色调,同时搭配“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这些辅助色彩,共同构成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既展现了杭州地区苍翠的山水自然景观,也充满了创新精神与运动热情,生动描绘出新时代杭州城市的绚丽景象。
杭州亚运会色彩系统主题为“淡妆浓抹”
“虹韵紫”取自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的本色,它既代表相聚与融合,也象征活力与创新,寓意“日月光华、时代风貌”,传递着喜庆祥和、奋发向上的吉祥信息,是构建杭州亚运会专属视觉标识的关键元素。辅助色彩,“映日红”借鉴了晚霞的色泽和神韵,“水墨白”汲取了淡墨的韵味和接纳,“月桂黄”参考了桂花的形态和香气,“水光蓝”融合了晴空的明朗和水面的波纹,“湖山绿”体现了山峦的轮廓和自然的生机。这些不同色调借助形状的搭配和层叠手法进行搭配,与“虹韵紫”相互映衬。
以往的亚运会色彩方案与此番有所区别,此次“淡妆浓抹”推出的色调皆为渐变形式。色彩方案的主创人员,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机构负责人,设计学院综合设计学科负责人兼教师郭锦涌指出,色彩存在相对性,同一色彩在不同光线照射时,呈现的视觉感受会有所不同。与单一色调相比,渐变色具备更显著的变通性和包容性。
扇面引导牌字体:隽永飘逸
亚运会开幕式上,代表团引导牌上的名字采用书法艺术呈现,令人瞩目,引发观众好奇,纷纷询问书写者是谁,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因此格外引人关注。现场观众和电视前的观众都像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唯恐遗漏了导演组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导演组运用中国传统书法来展示代表团名称,这一兼具诗意与江南特色的创意,很快就被敏锐的观众捕捉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了解,这些书法出自西泠印社社员钮利刚的手笔。
西泠印社是杭州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象征,今年迎来建社120周年纪念,在杭州成功获得亚运会主办权后,该组织便深度介入赛事,策划了多项展览和活动。这项工作要求书写45个参赛国家与地区名称,西泠印社对此十分重视,相关人士表示,依据总导演沙晓岚提出的“隽永飘逸”的书法风格要求,该社尝试了多种字体,初步选定苏东坡体和颜真卿体,最终开幕式核心创作人员选定的是雄浑、宽博的“颜体”,由钮利刚完成书写。
颜体楷书布局规整,内含丰厚,神态庄重,力道强劲,钮利刚谈到,尽管这次写的都是简体字,感觉略微不适应,但他迅速调整过来,试写一番后,立刻流畅地写下去,用了六七个小时圆满结束了工作。他另外选用了富阳出产的白色唐纸来书写,这也带有“杭州特色”。
钮利刚为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书写的作品
他还透露说,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中的“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这几个字也是出自他手,借鉴了杭州“老市长”苏东坡的书法风格。这几个看似普通的字耗费了他不少心血,反复修改了多次仍不满意,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半天时间。
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
阳帆:自豪!
我为亚运设计字体形象
让一位美术新秀担当亚运会标识字体的创作任务,是怎样的巧合?在筹备点火图案公布期间,我收到了点火图案设计集体的征召,被委以“火种”的字体图案构思职责。用绘画技巧来创造文字标识,而且是如此重大的庆典活动,承受的压力和承担的使命非常重,这是我的无上光荣。阳帆十多年前,离开了广西连绵起伏的山脉,前往杭州读书和任职,杭州这座城市给予了他诸多恩惠,现在是他报答这座城市的时候了。
最初,构思受到华夏文明与笔墨艺术的启发,其次,经典需要融入当代元素,富有水乡特色,再次,图形的构造运用了古隶的笔法,色调的确定参考了杭州亚运徽标的主色调“润泽”。
火炬字体“薪火”
“薪火”既属于书法范畴,也归于设计领域。其字形模仿了带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特征的隶书字形,笔画显得更加粗壮,转折处处理得十分圆润,“火”字的笔势向两侧伸展,仿佛是正在奔跑的运动员;在色彩运用上,从映日红逐渐过渡到虹韵紫,犹如薪柴在燃烧时,不断迸发出力量,洋溢着无穷的活力。
“薪火”字体
“薪火”字体成功问世后,阳帆紧接着便着手打造了“火炬家族”系列字体,此外,他还分别为杭州亚运礼仪服装和亚残运会礼仪服装,单独设计了“云舒霞卷”与“远黛青山”的字体图案。
“云舒霞卷”和“远黛青山”字体形象
今年五月九日,杭州亚运会奖牌设计方找到阳帆,提议他为亚运奖牌“湖山”构思一款专属字体。
“湖山”这枚奖牌,属于杭州亚运会视觉符号系统,在会徽“潮涌”、吉祥物“琮琮”“宸宸”“莲莲”、核心图形“润泽”、火炬“薪火”之后,它也是该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是亚运文化审美的重要体现方式。
奖牌字体“湖山”
为了和奖牌的视觉设计相协调,‘湖山’这两个字的构造特别强调了方形和圆形的融合,笔画的弯曲程度尽量和奖牌边框的弯曲程度相同,带有圆形的方形,是这次亚运字体中看起来最规整的。字的颜色从虹韵紫慢慢变到水光蓝,非常柔和光滑,和奖牌的整体感觉非常匹配。这是阳帆介绍的。
六月十五日,杭州亚运会倒计时一百天之际举行了主题活动,亚运会奖牌“湖山”在此环节首次亮相,这种与众不同造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寓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阳帆未曾料到,他与杭州亚运会的联系持续不断,且日益紧密。7月20日,吉祥物创作者张文联系到阳帆,请求他为吉祥物另创一套字体,要求既彰显江南风貌,又与吉祥物稚拙的动漫形象更为协调。为了营造天真烂漫的意境,阳帆特意注重笔画的弯曲与节奏,笔画较粗,从而构成活泼圆润的视觉感受。
吉祥物字体
琮琮是画面焦点,为了配合它张开双臂的姿态,因此设计中的琮字显得比较开阔,横向特征突出。宸字内部构造紧密,下部分笔画向外展开,更契合拱宸桥坚固的形态。莲字的草字头仿佛是两片荷叶覆在头顶,底部则像一艘慢慢进入的水舟,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江南忆”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横着看比较醒目,“南”字的构造仿佛是江南小船经过后留下的水波纹,波光闪耀,把左边和右边的字在视觉上联系起来,让“江南忆”三个字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富有动感,也很有节奏感。